为什么我坚持70%,不然还是国家控股,做什么都放不开手脚
曾经高高在上的中国照相馆,也不得不放下架子,深入社区为普通人服务。1992年,由于**井步行街改造,再加上港台影楼的冲击,中国照相馆的生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天的营业收入只有几千元,还不够300多员工中午的盒饭钱。
“我们把那段时期称作‘八年抗战’,事实上,**井大街也真是改造了8年。”当时一个28岁的高级技师,一个月拿的薪水只有300~400元,他提出来辞职时说:“我不是不热爱中国照相,因为我要结婚,挣不到钱,这是现实问题。”
1997年,接近退休年龄的孙秀珍奉命领导中国照相馆。“我特别不想来,听说这里特别不好领导,接连换了4个领导。”她快人快语地说,“这里的人都给***拍照,能够瞧得起你就不错了。”
但这是组织命令,她只能接受。为了度过难关,这位一把手曾经连续拿过半年800元钱的月工资。
1999年的国际老人年成为一个契机。起初,航天部的一位老干部来中国照相馆拍照后十分满意,就问解黔云能否到院里去给大家拍照,因为很多老专家想拍照片,却行动不便。
孙秀珍决定借此契机,打破传统坐店经营方式,派摄影小分队走出店门,走进社区,为老年人上门拍照。
这一步看似简单,却迈得并不容易。过去想在中国照相馆拍照,一般需要早上五六点钟排队。这家下属北京市东城区第一服务公司的单位每天只发200个号。
如今,师傅们不得不放下架子。有些师傅就认为上门找生意相当于要饭,但孙秀珍说,走出去“要饭”还有活的可能,待在家里就是没活路。
替老年人拍照的尝试为中国照相馆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航天部的领导说:“我们这里家家都挂着你们拍的照片,连春节拜年话题都是你们拍的照片。”许多当地的照相馆甚至冒充中国照相馆的摄影小分队。
有一次,外派小分队到天津提供上门拍照服务时,当地的一家媒体评价说,中国照相馆的师傅能放下架子从北京跑到天津来服务,天津照相馆的师傅们为什么不能走出去?
2001年,中国照相馆完成了从集体制到股份制的改制,改制后职工控股达到了70%。
“为什么我坚持70%,不然还是国家控股,做什么都放不开手脚。”孙秀珍说。
如今,中国照相馆,已经拥有6家分店。暗房也改为明室操作;数码摄影广泛替代了135胶片机;工艺流程上,过去的热裱,也改为“冷裱热压”,为的是节省电力和原材料。
只是现在,随着数码照片的流行,手工上色技术已经接近失传。徐松延忍不住拿出珍藏的上色照片,摸着上面用毛笔,蘸提纯后的植物和花朵的浆汁,一点一点描摹的色彩,遗憾地说:“这多漂亮!”
为领导人拍照,已经不再容易了
时至今日,谁也说不清楚,橱窗里的3张伟人照片,究竟是何时摆进去的。
在前任经理高立中印象中,“文化大革命”前后反对个人崇拜,橱窗里摆放的是劳模陈永贵的照片。伍佩衔记得,在1995年春天的时候,他将这3张照片摆在了接待大厅的显著的位置。
据说,每年大年初一的时候,还有人在照相馆门口冲着毛主席的照片下跪磕头。“还有人在那里讲毛泽东年代有多好多好,旁边人给他鼓掌。”孙秀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