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们的镜头记录的再也不是单调的黑白灰了,的确良开始流行了,先是白色的,蓝色的,后来就有了碎花的。女同志们也告别了清一色的裤装,也开始烫发了,裙子渐渐流行起来了。”在解黔云眼里,那是中国老百姓开始爱美的年代。
从高级干部到农民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照相馆的橱窗里,除了身穿民族服装的漂亮姑娘,或者一身天蓝色海军服的军人,也会有身穿普通衣服的老百姓。
照相对大多数人而言,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高消费。中国照相馆的客户,也不再局限于高级干部或高级知识分子等群体。
“有时候,我会给农民工拍办理暂住证的照片。”解黔云说。这位高级摄像技师曾经给李素丽、张海迪、宋鱼水和侯宝林等诸多名人拍过照。
他还曾经给一位盲人拍照,对方只有一只眼的视力。通过精心修复,解黔云让照片上他的双眼都炯炯有神。这位盲人的老伴捧着照片,感动得哭了。
中国照相馆也不再是行业潮流的引导者。据说,今年高立中的孙女结婚,就没有选择中国照相馆拍婚纱照。
“觉得我们这儿土啊!”已经80岁的老高说,“年轻人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吧!”
“在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儿花、常常吃窝头的年代,人们把照相当作一种迫不得已的任务,为了办理一些证件,不得不照相。”解黔云表示。
他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中国照相馆照张1寸黑白照片花费0.6~07元,2寸的定价1.05元。而当时在东单市场,5分钱就能买一堆蔫萝卜,上好的黄花鱼才0.25元/斤。
那时候还没有彩色照相,只有用手工上色的方法。不过,拥有一张上色的彩照,对于很多人还是奢望。价格要贵上好几倍,而且要一个多月才能拿到。拍一张这样的照片,“你就得考虑以后几个月怎么过”。
中国照相馆,除了人像摄影和婚纱摄影外,还开拓广告摄影业务。包括牡丹牌电视机的说明书、茅台酒的宣传册、甚至日本长乐牌香烟的广告,都出自中国照相馆之手。
“那时候条件特别艰苦!”说起来,广告摄影部的伍佩衔很是感叹。
据说,当时国外的摄影棚都有上百平方米大小,并且拥有上百盏灯。而中国照相馆只能在一间30平方米的车间里,用两三盏老旧的碘钨灯。
不仅如此,他们连个模特也找不到。有一次为一个头盔品牌做广告,他不得不找了一张日本摩托车的照片,上面有个身穿红色衣服的女郎,几经周折才做成了这个广告。
除此之外,这个部门还负责给新近来到中国的外国企业拍照。这其中包括阿尔卡特、奔驰、日本航空公司,等等。
正是在这些发布会上,伍佩衔第一次见识了身穿晚礼服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