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卖拐》中,“赵本山”把好端端的“范伟”忽悠得真假难辨、好坏不分,顷刻间没病变有病、小病变大病。“范伟”不仅掏空腰包,还把自行车搭了进去。最可笑的是,“范伟”还把好心的“高秀敏”奚落一通:“这社会怎么变成这样?”
仔细玩味卖拐的过程,不难看出卖拐过程深得营销之道,值得企业借鉴和学习。
第1式:创造需求
“这社会怎么变成这样?”对于企业来讲,就是竞争太激烈,日子不好过。在买方市场的前提下,创造需求成为企业营销最重要的一课。在卖拐中,“高秀敏”认为满大街都是腿脚好的,拐怎能卖得出去?“赵本山”不这样看,他针对“范伟”,创造了一个“需要拐”的理由,这就是“赵本山”的高明之处。
创造需求不是脱离现实,而是挖掘、提炼、延伸、深化、创新,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营销策略。创造需求也是对市场细分理论的一个深度运用。运用得当,必将有效确立一个新的市场区隔地位,并让后来者无法撼动。综观当前营销的现状,基本上还处于满足和停留在现实需求的一个阶段,我们应该及早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探索这样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营销的突破和提升。
第2式:把握消费心理
“赵本山”对“范伟”的心理把握技巧令人叫绝。以“拐卖”的叫喊引起“范伟”的注意,以“恐吓”引发“范伟”的关注,以“猜出来历”引起“范伟”的兴趣,以“同病相怜”引起“范伟”的信任等等,环环相扣,恰到好处。一是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二是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阶段运用不同的沟通手段。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切不可忽视消费者每一个心理细节,这样的营销才有效。
可口可乐、肯德基公司会定期对消费者心理进行研究,并及时调整策略。但中国的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甚至根本就不重视。
第3式:引导和激发
走两步、跺脚、想想年轻的时候等,一步一步引导和激发“范伟”跟着“赵本山”的思路走,让“范伟”相信了自己“有病”。引导和激发其实就是一种“体验营销”方式,笔者更愿意把它称为“近距离营销”或者“贴身营销”,在近距离的沟通中,在引导和激发的过程中,带领消费者自动进入心理体验和行动尝试,没有什么比这更具说服力。在营销中,更应该注重这种沟通方式的运用,它将有效弥补单向沟通的缺陷,而且更具威力。引导和激发正在成为很多企业的营销利器,如医药保健品行业的“会议营销”,运用会议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尝试,激发其购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