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客看来,大街上的“张飞”看起来五大三粗却有理有节,不少张飞的扮演者成为了张飞牛肉的员工甚至是专卖店店长。“张飞”们不仅有自己一套专门的化妆品还有保护嗓子的专门药片。“因为张飞不仅要能说会道,还要扯起嗓子吆喝。”
“张飞”对顾客的称呼也有讲究,年轻的顾客用流行语称之为“帅哥美女”,成熟一点的顾客称之为“客官、英雄”。
“让客人在现代都市有一种回到了过去的感觉,产生愉悦的消费感受”。
在张飞牛肉专卖店,“张飞”不仅是促销员,更是义务担当中外游客合影的模特,为此张飞牛肉公司为“张飞”设计了一条晋升之路,角色扮演出色的“张飞”不仅能拿到三四千元的高工资,还可被提升至店长、经理。而张飞牛肉则根据门店的大小和经营状况,每店至少要配两个张飞,最多的有5个。
地方特产“突围”
在四川营销学会会长李蔚看来,成功的Cos模式必须具备4个基本特性,即低成本、参与性、故事性、趣味性。而张飞牛肉通过低成本却又是原汁原味的“张飞”角色扮演,让顾客看到牛肉就想起张飞其人,看到“张飞”其人就想到牛肉,是一种商业产品与角色扮演的完美结合。
包括衣服、帽子、铠甲、腰带、护腕,胡子,“张飞”的行头一套算下来需要上千元,这却是小投入大收入。此前地方特产普遍采取与食品行业一致的“电视广告+终端海报+产品手册+促销人员+路演”的大投入传统传播模式促销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将地方特产的特色淹没了。”李蔚认为。
与大多数地方特产走红之后,往往跟风者云集,消费者难辨真假一样,张飞牛肉由于地方色彩浓厚,一时间阆中、成都、重庆等地,“真假张飞”难辨,为正张飞之名,成都曾发生“现代美女夜打猛张飞”的戏剧一幕。
“牛肉制品此前往往仅仅是被当做地方特产来运作,难以大规模扩张,而张飞牛肉走的不仅仅是专卖店牛肉制品的简单销售,更有一招把地方特产作为产业化进行扩张的绝招。”陈运奎表示,随着张飞牛肉专卖店在上百个城市的拓展,张飞牛肉民俗面馆、张飞牛肉民俗火锅也纷纷登陆各个城市,在阆中的张飞牛肉工厂也成了旅游观光的重要基地,带动了当地庞大的产业链。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真人秀为张飞牛肉迎来了人气和关注度,但这种关注度如何持久,还必须有更多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路径共同起作用,比如眼下很具人气的微博、SNS、视频等新的营销通道,否则,很难使张飞牛肉摆脱传统地方特产的束缚,从而完成从一个产品供应商向品牌供应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