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特斯邦威与法国、意大利、香港等地的知名设计师开展长期的卓有成效的合作,每年还组织核心设计人员赴法国、日本、香港和韩国等海外市场进行每地至少2次的市场考察,并且参加法国第一视觉博览会等各类国际专业博览会。据说西班牙著名服装零售品牌ZARA登陆上海的时候,美特斯邦威曾派出专人去研究它们店里的各种细节,包括陈列、周转速度、服装标签上的面料等级和针织手法等。
周成建本人对这种潮流也相当地关注。他的办公室里安装着一个巨大的显示屏,屏幕上不断变换的画面只有一个主题—欧美最新的时装展示会。每当周成建抬头,欧美最新的流行时尚便尽收眼底。他表示:捕捉国际时尚前沿传来的信息,并将其与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融合在一起,这是美特斯邦威这几年一直在做的功课。
贩卖个性
谈到80后时,人们必然会提及“个性”二字,这像是他们身上的一道标签,无法抹去。他们追求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在选择品牌时,更关注其是否与自己的生活主张、生活态度相吻合,是否能展现自我的个性。
周成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个性化消费时代已经到来,品牌个性已成为消费者选择休闲服饰的核心因素。
这不光是一个个性化消费的时代,还是一个快速模仿的时代。在服装业,每一种最新的款式都能像麦当劳的汉堡包一样,被批量复制,进而摆上餐桌。ZARA便以此为生,并将销售额做到欧元60多亿。
当任何一个品牌都难以在款式或面料上独领风骚时,个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品牌精神。正如广告之父奥格威(David
Ogilvy)所说:“是品牌的整体个性而不是琐细的产品差别,决定了它在市场上的最终地位。”
周成建打造品牌个性的努力,从其当初将自己一手创立的品牌命名为“美特斯邦威”时便开始了。尽管现在他喜欢在各种场合对其进行意义更丰富的解读—美:美丽,时尚;特:独特,个性;
斯:在这里,专心、专注;邦:国邦、故邦;威:威风。合起来就是“塑造美丽独特的个性,专心专注,扬国邦之威”—但事实上,这个略微拗口的名字最初是毫无意义的。周成建只是想让它“好听一点,洋气一点”。
如果说80后们由于误以为美特斯邦威是个国际品牌而对其青睐有加,未免有些肤浅。但是如果你看得懂“3Q”、“Orz”,以及网络上各种各样可能让人一头雾水的“火星文”;如果你知道周杰伦将其专辑fantasy取名为《范特西》,你便非常容易理解他们对于这个品牌的热情。他们并非热衷于文字游戏,而是在以无穷的想像力为中规中矩的东西寻找替代品。美特斯邦威这个名字,正好符合他们的语法规则。
80后不光“讲火星文”,还“听周杰伦”。就算你永远听不清这个小眼睛的音乐男生在唱什么,但这一点都不影响80后们在他的演唱会上尖叫、哭泣,甚至晕倒。他的粉丝团大到可以带旺任何一个品牌的人气。
在周杰伦之前,美特斯邦威的代言人是郭富城。虽然长相英俊呼声极高,但对于80后来说,这颗生于60年代的天王巨星已然老去,他是属于上个世纪的。而选择周杰伦作为形象代言人被很多人认为是美特斯邦威最得意的手笔。
最初,周成建并非看上了周杰伦的人气,而是相中了其个性。他的歌永远是懒洋洋的,好像随便哼哼便成了旋律。他的表情也总是酷酷的,带着点叛逆。当他穿着美特斯邦威的服装,手上自如地转动着篮球,告诉你“不走寻常路”时,你以为他是在代言产品吗?NO!他是在代言个性。
这种对于个性的塑造最终获得了80后的认同,有一个曾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笑话可以作为明证:某学生翻墙进入校园,被校长当场拿住,校长责问他:“好好的大门不走,为什么要翻墙?”学生指着身上的衣服说:“美斯特邦威,不走寻常路!”可见,对于80后们来说,美特斯邦威便是个性的代言人。
抛开这些为了营销而摆出的花哨动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美特斯邦威这种打造个性之举,体现的正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然而,过度以用户为中心,反而容易让品牌陷入窘境。同样以80后为主要消费人群的休闲服饰品牌森马便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由于人们普遍认为80后冷漠、无责任感,森马根据这一特性制作了一辑广告,广告词为“我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此广告一出,网上声讨声一片,连很多80后也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