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爱过的他/当初的喜帖金箔印着那位他/
裱起婚纱照那道墙及一切美丽旧年华/
明日同步拆下/
忘掉有过的家/小餐台沙发雪柜及两份红茶/
温馨的光境不过借出到期拿回吗/
等不到下一代是吗……”
前年,香港喜帖街要拆,谢安琪一曲《喜帖街》被传唱成经典。唱起这首歌,广州的年轻人大概都会感慨:幸好,广州还有婚纱街……从市二宫地铁站北出口至海珠桥这段约500米的江南大道北两旁,聚集了近300家婚纱专卖店以及礼服、摄影、婚庆用品等各类婚庆配套市场,吸引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的经销商,海外影响直至东南亚、中东,具有强大的集群效应和品牌效应。
作为华南规模最大的婚庆市场,婚纱街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拿货,非洲顾客更喜欢鲜艳的颜色和夸张的款式
追溯
华侨带起一条婚纱街
前世:侨民引领婚纱走向时髦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衣着打扮开始讲究起来,结婚时新娘新郎都爱穿婚纱。于是,海珠区江南大道北婚纱一条街便应运而生。江南大道北原称“河南中路”,两旁大多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住宅楼及侨房。严格意义上讲,江南大道北的婚纱街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当时的归国华侨带动起来的。
家住江南大道北永龙坊社区的严玉老人今年63岁,老人在20岁时嫁到永龙坊,一住就是43年。严玉老人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初,江南大道北是广州当时两条华侨大道之一,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侨民,能够和外界频繁地联系,因此一些经济意识比较强的侨民就利用自己家的花园、草坪建起售卖婚纱的商店,最开始只是一些前店后厂的手工作坊,渐渐来这里买婚纱的人多了,从只有几家卖婚纱的小店,到改革开放后个体户经营婚纱店大量出现,这里的婚纱品种也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