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三分拍,七分做”的说法。意为前期拍摄占三分,后期制作占七分。这是强调后期制作重要性的一种说法。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些过火,其实仔细分析并不为过。因为现如今,几乎所有的数码影像文件都要经过软件处理才能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第13届国际影展评委、美国摄影家路易斯·卡斯特涅达说:“没有经过处理的照片,我是不会给别人看的”。所以数字时代,千万不要拒绝“PS”。
准确地说,后期制作就是将前期拍摄的内容更加完美地展现给观者的过程和技术。其实,后期制作并非是数码时代的新词汇,早在胶片时代,后期制作就是最令摄影人头疼的事。胶片时代,人们把底片交给冲扩店,运气好的话可以得到一张色彩完美、品质精细的照片;运气不好,照片则会偏色、灰暗,品质粗糙。人们无奈去拍摄反转片,以求直观地看到拍摄效果。数字时代,影像文件可以直观地在LCD以及电脑显示屏上观看,可以自己或请技师通过软件来进行图像调整。
在一些纪实性摄影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纪实类影展的征稿启事中明确指出“不得进行后期修改”。这并不是要求拍摄的原始文件不得经过调整,直接输出照片。而是要求不能对真实的影像做“移花接木”的修改。适当对色彩、层次及锐度进行调整是使照片成为完美作品的必要条件,也是作品在评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9.输出照片
输出照片应该算是后期制作的最后步骤,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输出照片呢?因为影像只有显现在纸上,才算是完成了摄影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一些大型影赛始终强调收取纸质照片的目的。
如今照片的输出方式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冲印,一种是打印。冲印通常要依靠彩扩店来完成,打印则可以自己购置打印机来完成。近年来,打印机的技术发展得近乎完美,无论是照片的精细程度还是保存性能都超过了数码冲印,所以近年来,全国性大型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很多都是打印片。可以说高品质的打印片在摄影比赛中具有一定优势,但是打印输出高品质的作品必须要选择原装墨水和优质相纸,输出成本较高,操作者还需要掌握色彩管理等技术技巧,掌握难度也相对较大,所以打印输出目前尚无法得到广泛普及;数码冲印的照片具有输出时间短、成本低的特点,照片效果在光泽感和色彩明艳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不同冲印店的冲印质量参差不齐。从《大众摄影》影像社区(月赛)来看,每月收到的纸质照片在3000-4000幅左右,仍有近20%的照片冲扩品质不过关。所以选择一家优质的图片社制作照片尤为重要。
在比赛规则中,照片的尺寸有着硬性的规定,如8~10英寸,10~14英寸等等。我们知道,在图片社制作照片时,照片越大,价格也就越高。所以很多影友图便宜,选择规定中最小的尺寸制作照片,这可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评选时,照片往往平铺在长长的桌面上,数名评委围绕桌子观看照片并进行投票。桌面上大量的照片紧密排列,小尺寸照片必然不像大尺寸照片那样容易让评委一目了然,即使拍得再精彩,也很容易与评委的目光擦肩而过,失去机会。所以在制作参赛作品时,尺寸一定是越大约好,当然也不能过分超出征稿启事的规定尺寸。
此外,需要提示一些喜欢拍摄宽幅及全景照片的影友,在投稿时,宽幅照片的比例应尽量避免超过6∶17,因为过长的照片不仅不便于展览,更不利于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