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地域的摄影人拥有不同的摄影资源,摄影题材、风格也自然会显露出区域特性。比赛地区的优劣势分析对于参赛者来说极为重要。以2008年《大众摄影》纪念创刊50周年所举行的十城市全国大擂台为例,这种全国范围的积分制擂台赛难度非常大,全国高手如云,不同城市又有着不同的摄影资源优势,要想在十场比赛中都能够获取积分其难度可想而知。湖南摄影师欧阳星凯先生在打擂前,便进行了精细地分析,制定了一系列的打擂计划。他分析说:“西安站的比赛必然有大量的陕西影友参加,陕西的民俗和纪实水平非常高,我若投纪实,恐难以匹敌,故精心选择了几幅艺术创意类照片”。果不出欧阳先生所料,他的几幅创意类作品在评选台上显得独树一帜,引得评委纷纷投子,轻松夺取了西安站的冠军,为后来夺取擂台总冠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们不难看到,如今各地方举行的影展影赛多如牛毛,奖品奖金也非常可观,参与地方性质的影展影赛完全可以引用欧阳先生的这种策略,认真分析当地摄影人的优势,避免正面交锋。
6.分析评委
说起来,按照评委的喜好来投稿似有急功近利之嫌,为许多摄影人所不屑。其实,这种方式并非不可取。评委通常由一些知名摄影家、资深媒体编辑以及某个领域的专家构成,所谓“见多识广”,评委不见得比参赛者拍得好,但审美和视野较普通的摄影人更高,更宽。可以说评委的眼光不仅是衡量摄影作品艺术标准的天平,更是摄影艺术潮流和审美发展趋势的路标。
虽说有实质上突破和创新的作品可以引导评委的审美,但是从现实来看,这仅仅是我们大家的美好追求,有突破且能够被大众接受的摄影作品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对于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应当把揣摩和分析评委的审美要求当做是一种学习和锻炼,当做自己未来摄影发展方向的基础。比如著名摄影家解海龙老师,在成名前就频繁地参加各类比赛,由于他善于分析评委的审美要求,所以迅速在题材选择和技术控制上有所建树,很快成为了颇有名气的获奖专业户。此后又在摄影的社会责任感上有所感悟,走上了新闻和纪实报道摄影之路,用手中的相机帮助了不计其数的失学儿童,成为中国摄影史上最具责任感的摄影师之一。
分析评委首先需要清楚这项比赛的评委构成,是中国评委为主,还是外国评委为主?是沙龙类摄影师主评,还是纪实摄影家担当?不同的评委自然有不同的审美和喜好。
举个例子,某次国际性影展的评选,一幅超广角镜头拍摄的纤夫画面使国内外评委带来了争议,中国评委一致认为广角镜头近大远小的透视感使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可一位来自美国的评委却表示非常不理解这种头大身子小的纤夫照片究竟好在哪里?“这有悖于摄影的真实,辛勤的劳动者不该被摄影师丑化成可笑的大头漫画!”这就是东西方评委对镜头语言的理解差异。但总体来看,任何评委都愿意看到自己没有看到过,或是渴望看到的画面。比如参加国际或国外的影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题材便会受到国外评委的青睐,第13届国际影展中,彩色类金奖的获奖作品《藏袍》(彭学平摄)、《长城飞雪》(于俊海摄)、《冬季》(郭平摄)均有着强烈的民族地域特色,虽然像长城和民族人物这类题材我们早已产生了视觉疲劳,但对国际评委而言,这类作品却新鲜依旧。
7.选择作品
你的作品有着深刻内涵?你的照片透露着个人情感?你的照片饱含艰辛?你的照片意义非凡?无论你怎样对自己的作品充满热爱与自信,这一切在影展、影赛的初评中都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因为评委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解读你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桌面平铺着的密密麻麻的照片中,谁的照片最赏心悦目,最抓人眼球,谁的作品就会向下一轮挺进。通常进入三等奖以上的评选时,评委才会对作品的技术难度、作品内涵进行分析品评。所以你选择的作品首先要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什么是强烈的视觉效果?怎样才能拍摄或者选择视觉效果强烈的作品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关注各类比赛的结果,尤其是对杂志和报纸刊载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解读——题材、构图、色彩、技巧、镜头语言等等。
譬如《大众摄影》的影像社区(月赛)被许多摄影家称为“成功的摇篮”,这种每月一赛的交流方式不仅提升了摄影者参与比赛的技能,最重要的是参与者乃至评委都可以通过杂志上刊发的作品来了解当前国内摄影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审美趋势。所以多年来,许多在《大众摄影》影响社区中入围的作品经常能够在大型影展影赛中摘金夺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