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是商业人像中的经典类型,几乎可以说是拍摄的必备选项之一。对于这样的题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认知,但问题往往在于很难翻出新意。
这次拍摄的切入点
此前,民国风旗袍款或者是完全的怀旧样式;或者跟着影视剧的动态推进,结合实景表现相应主题;或者是趋于平面化的国画路线,高度依赖后期处理,色调上难以再有变化。这样的视觉效果已经比较疲劳,想要从中寻求新鲜的亮点,必然要有所突破。
我个人对海派风格还是蛮有情节的,以前也常常拍,但是得到的评价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似乎风情太浓 。
仔细思考,问题大概出在我们用作参考的样本上——不是上海滩女明星的时装照,就是电影电视里的剧照。造型上总是手推波纹,妆容浓艳,旗袍是过分修身及高开叉的款式,仪态上也比较搔首弄姿。这是我们站在商业立场上的简单选择,当人们的视野更为开放,我们也必然要用更开放的态度从新梳理创作的思路。
我这次拍摄的切入点在于:摆脱旗袍风情味的偏见,采用更具穿着感的手工精制服装,以小康之家娟秀女子的普通纪念照作为参考,使画面呈现更日常、更温婉、更贴近普通市民家庭的感受。同时,用较有立体感的光影及环境作为烘托,摆脱国画风的影响,避免后期尤其是色调上的单一桎梏。既不要太旧,又要保证应有的基调。
具体操作上,首先要提及的就是旗袍。应该说,海派服装本身就代表着时尚。它是中西多元、标新立异、注重自我的文化体现。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早受到欧美服饰文化的影响,改制旗袍追求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由此,我们理应着重于设计、材质的精良,而非某些特定款式的仿制。
拍摄之前,我在深圳(作为*民城市,本地江浙人士云集,海派土壤丰厚)参观了一些旗袍馆,并与当地的知名手工制作坊合作,从源头上保证应有的基调。
造型及仪态
造型上要避免刻意。人物姿态也是这样,没有任何夸张的动作,就是自然而然的肢体感,甚至一点低眉顺眼的婉约,气质上的含蓄更能表现出那种恰当的年代感。
所谓腔调,本身就是一种追求新潮的心态。造型及服装上要结合现代元素,不能太旧,更不必刻意仿古,但精致是一定的。
人物气质极尽温婉,这种小家碧玉的姿态更贴合普通市民家庭的定位。画面做了蓝色同调处理,怀旧却不显古板。
仪态上更能体现出年代感,要避免任何夸张的模特感的动作,稍稍含胸、低头的样貌更显温婉。
场景及道具
基于思路上的变化,放弃了拍摄旗袍常用的歌厅、居室等实景环境,避免灯红酒绿的色彩效果,而是采用平面背景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了水墨、竹席、字画及相应的画意背景,搭配了很多精心挑选的老旧小物,比如收音机、化妆匣、暖壶、花瓶及中式桌椅窗棱等,还原一种照相馆的味道,体现普通市民家庭的照相感。
很中式风的置景,采用蓝绿色基调,搭配水墨屏风,整体效果极为清爽。构图时利用背景中的线条形成必要的层次感和结构感。
使用富有年代感的古旧小物,细节让照片更耐看。
场景较显杂乱的时候,用大光圈适度虚化。
光线及色调
大量使用混合色温光源,一般是将两只灯——电影灯+闪光灯结合,以子母灯的形式作为主光型。既能表现出微黄的怀旧感、胶片感,又不会显得太陈旧而了无生气。
传统使用混合光源,往往强调色温反差,比如蓝和黄在画面中的对比,其实并不一定如此。比如我用暖光控制在4000,使之在暗部呈现出适当的黄色,闪光灯在高呈现为白色,自然融合,人物肤色也能得到恰当的表现。有时也会使用两只电影灯,同时兼顾暗部及发光。
同时根据不同场景增加逆光、反光板补光或柔光处理。在惯常题材中做创新,其实就是抓住一点点不同,把它做精致、做升华,而不是所有都要改变。
布光采用混合光形式,窗后一只闪灯营造逆光,人物前侧(右)使用同位混合双灯灯(电影灯+闪光灯)。镜头前加柔光镜突出逆光气氛,使高光部分适当溢出,垂在桌面上的珍珠配上缎面材料的旗袍,更显光泽感、透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