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国展是两到三年一次的中国摄影作品的大检阅;也有人说,国展是一个时期全国优秀摄影作品的大集纳;还有人说,国展可以集中反映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现状……无论怎样,国展作为一个颇受摄影界关注的话题,其评选结果、展出作品及引来的众说纷纭的评论、各抒己见的建议,都证明着大家对于国展的热爱之情。
无论是把国展当成一次检阅,一次集萃,抑或是摄影界客观现实的缩影,作为每一个关心国展、关注国展的个体,面对那么多作为标本的作品,面对公示期间诸多的评论,面对周边影友公开或私下里谈论的某些印象,都应该从国展展示的作品中,获得不少收获。
国展仍采取传统的评选作为参评作品的基本评价方式,尽管实施分类评价体系,实行专业评委票数、分数加权,引入复议程序、网络公示及开通评论,评委的知识结构、身份背景等力求搭配更加合理等诸多改进措施,意在让评选本身更公平公正,程序和结果更透明公开。但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对于国展的全面了解,既需要从主办单位发布的相关信息和评选结果着手,也需要从评委们对评选进程的介绍和某些作品的评价等着眼,更需要关注本报等媒体进行的相应解析和导引。
“话评选”是对评选中的一些宏观趋势和微观细节进行详细报道,“析国展”是在介绍这些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相应评析让广大摄影人更明晰国展作品是如何评选出来的,这样的结果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甚至可以让大家明白,为什么有的作品脱颖而出,有的却名落孙山。
这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除了本报1版自本期起的这组系列报道之外,本报3版近期也将推出关于国展的相关文章。相信这些对于大家进一步了解国展,了解优秀作品出炉过程,了解评委们条分缕析的评选幕后,了解国展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摄影现状,甚至对于丰富参评同类摄影评选活动的经验和技巧,均会有所帮助。
古人语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如果我们把一幅幅国展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把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落选的作品,均当作一面面活生生的镜子,细加观瞧,客观分析,是否也能悟出更多的得与失呢?这亦是本报推出这一系列国展报道的初衷所在。
捍卫(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银质收藏作品) 贾婷 摄
2008年,法国当地时间4月7日中午12时30分(北京时间4月7日18时30分),面对抢夺火炬的“藏独”分子,作为北京**火炬传递巴黎站火炬手的金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