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表情,看我手势,预备……”撑好三脚架,万燕明一手握相机,一手举起示意,“咔嚓,咔嚓”,百岁老人的幸福笑容定格在“天安门”前。
孙安寿的家人说,“听说有人来给他拍照,他特意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件旧军装。”照片上的孙安寿,胸前还挂着陪伴自己度过了半个世纪、已有些锈迹的奖章。
如今,这个“流动照相馆”已扩充了不少同行朋友。万燕明倍感欣慰“一点点的力量,也是力量;一点点的改变,也是改变。”
一张张照片 更多人的关爱
每一次“流动照相馆”下乡,万燕明随车携带的,还有一些小礼物。有时是一些吃的,有时是一些用的,有时会像6年前他遇到袁诗咏时一样,捐一些钱。
福利院里的“全家福”
2010年3月,贵州持续干旱。联系上贵州的“驴友”,万燕明和几位朋友背起相机,自驾2000多公里,来到灾情严重的贵州市关岭布依苗族自治县八德乡。送水、拍照、一路奔波,万燕明一行为400户村民送去了600桶12吨纯净水。
“在一位80多岁的老婆婆家中,我看到灶房能盛水的锅碗瓢盆中都装着曾经用过,仍然舍不得倒掉的水。没容我多想,便摁下了快门。”这组照片,万燕明发到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连续挂了一个多月。“我只是想把灾区的境况记录下来,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来关心灾区、支援灾区。”万燕明说。
2010年1月,万燕明被邀请去达州市渠县土溪碑亭村参加一个摄影活动。活动结束后,万燕明照例在村子四处行走。在村小门口,他停下脚步:眼前的村小,只有几个小孩在门口玩耍,一个老师坐在门口织毛衣。
万燕明了解到,由于这个村小的学生不断流失,到月底学期结束,村小就将撤销,剩下的这十几个孩子将被合并到其他学校。万燕明赶紧把剩下的孩子们集中到一起,为这个村小的师生拍了最后一张“全家福”,“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影像的重要性。”
在农村流动拍摄的这几年,万燕明拍下孩子们跋山涉水去上学的身影,也记录了在猪圈旁煮饭的留守儿童……这些照片,他常常会放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上,他说,“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孩子们。”
2007年,在一个关注留守儿童的电视公益广告里,万燕明发现了自己的照片。“就是那张孩子在猪圈旁煮饭的照片,我本想打电话过去争取版权。但一想到是公益活动就算了,我当初的目的不就是这样么?”
带着这样的小愿望,“流动照相馆”一直四处辗转。袁诗咏姐弟见证了“流动照相馆”的成长,“流动照相馆”也见证了他们的改变。“万叔叔给我们留下的,不止是这些相册。他给我们帮助,带给我们欢乐。最重要的,是传递给我们勇气和自信。”袁诗咏说。
如今的万燕明,已经在达州小有名气,不少朋友常常主动要求和万燕明一起去拍照。万燕明说:“我事先声明,跟着我一起下乡拍,别把农民当模特儿,一定要把照片留给人家。”万燕明说,他的“流动照相馆”扩充了不少同行朋友。每次出发前,万燕明都会提前动员同行者多带点钱、带点东西,万燕明说:“一点点的力量,也是力量;一点点的改变,也是改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