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万燕明悄悄把袁诗咏拉过来,往她的衣兜里塞了200元钱。因为袁诗咏告诉他,妈妈去广州打工,姐弟俩要照顾残疾的爸爸。同行的“驴友”纷纷捐款捐物,还帮着孩子们生火做饭。临别,万燕明记下姐弟俩的通讯地址:“我回去后一定把照片寄给你们。”回家后,万燕明立即冲洗、寄出照片。
很快,袁诗咏和弟弟回信了,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与思念。从此,袁诗咏姐弟就成了万燕明心中的牵挂。每年暑假,万燕明都去樱桃溪拍照。这,似乎成了万燕明与袁诗咏姐弟的“约定”。
也因为袁诗咏姐弟,从此,万燕明开始将镜头对准深山农村,对准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每次拍完照片他都会仔细记下地址,将照片寄回去。
6年过去了,万燕明为袁诗咏姐弟拍的照片已经填满几本相册。逢年过节,万燕明会定期给孩子们寄些钱和物,他也总会收到姐弟俩亲手灌的香肠。
透过镜头看到老人们在阳光下的笑脸,万燕明既感慨又心酸“这是我们的父辈母辈,一辈子为了儿孙们尽心尽力。让他们的脸上多一点欢乐,留下这一个个布满沧桑的笑容,是我微薄之力所能做的。”
一面五星红旗 百岁老党员的感动
2010年11月,万燕明第三次踏上桃坪羌寨。寒冬里,由四川省文联主办、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承办的《“温暖·家园”最美的全家福》活动在桃坪羌寨启动。这一次,万燕明带来了自己乡村摄影的全副武装。
孙安寿老人执意要前往离镇上不远的老屋前留影
三脚架、反光板、支撑杆、背景布、打印机……在桃坪温暖的阳光下,站在省摄影家协会专门制作的天安门背景布前,万燕明和其他摄影家一次次地按下快门:28位羌族老人在他的镜头中组成了一幅“民族团结的全家福”;震后人们重新组合“新的全家福”;寨子里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的笑容……打印机当即打出照片,一位羌族老人十分高兴地对万燕明说:“非常感谢啊,让我们走近了天安门!”
从桃坪羌寨回来,除了五星红旗,万燕明还给自己的“流动照相馆”置办了两件家当:天安门背景布和小型打印机。“有了打印机,现场就能打印照片,真的就是一个移动照相馆了。”万燕明说。
即拍即打,当场赠送
说起农村空巢家庭,万燕明万分感慨,“在川东北农村,我曾经在一个村,遇到两位70多岁老人,一共带着6个小孩。老人满脸皱纹,驼着背、拄着拐杖,照顾着和父母相隔千万里的孙子。儿女在外打工,无法排解生活的寂寞……”万燕明无数次举起相机,透过镜头看到老人们在阳光下的笑脸,既感慨又心酸,“这是我们的父辈母辈,一辈子为了儿孙们尽心尽力。让他们的脸上多一点欢乐,留下这一个个布满沧桑的笑容,是我微薄之力所能做的。”
只要天气好,万燕明就会带着相机上山下乡拍照。今年6月初,听说达县边远的赵固乡锤虹村,有一位建国前就入党、已经百岁高龄的老党员孙安寿,万燕明立马专程前往拍摄。
万燕明说,当他和学生爬上爬下,把印有天安门、五星红旗的幕布挂在老屋后墙上时,这位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孙安寿老人眼眶湿润了:“这一辈子,我还没到过北京,没有去过天安门。这次我终于能和"天安门"照个相了。”听了这番话,万燕明他们都悄悄地流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