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朱利安(Alain Julien),一脸络腮胡子,他是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的外甥。此次他受邀担任第三届大理国际摄影节总策展人,负责策划展览海内外80位摄影师的作品,作品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摄影师。
姜健作品《中国人在巴黎》
虽然将舅舅马克·吕布的部分作品带到了大理,但阿兰最近十年最关注的是中国摄影师。“我最关心的并不是摄影,而是摄影师。通过摄影表达内心的摄影师,如果他们有‘话’要说,而且有能力通过影像把‘话’说出来,他们就是优秀的。”
用重要与否来评判作品
东方早报:这些年你一直关注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大理摄影节上的哪些作品让你印象深刻?
阿兰:首先我要强调,我喜欢长期关注一个摄影师的发展,看他们的作品是如何成长和进化的,因此很多摄影师给我的深刻印象并不只来自本次摄影节。比如罗永进、骆丹,还有既作为策展人又作为摄影师参展的颜长江,以及代表传统学院派的安哥,他们都极其出色。
其次,我最关心的并不是摄影,而是摄影师。我并不关心那些“技术派”,而关注通过摄影表达内心的摄影师,如果他们有“话”要说,而且有能力通过影像把这些“话”说出来,那么他们就是优秀的。
对我来说,我不想用好坏区分作品,而是用重要与否来评判。如果这张照片在当下非常重要,那么就是好的。比如说,此次参展的姜健作品,乍一看只是个普通中国人在法国的肖像摄影,但仔细看发现他表达的是一个中法文化的碰撞,因此照片很特别。
东方早报:能否具体谈谈中国摄影师的发展轨迹?
阿兰:比如此次参展的河南洛阳摄影师王豫明,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中国摄影师。1999年我认识他,10多年来,他惊人地保持着对题材始终如一的敏感度,一步步通过改良和探索摄影表达方式,来传递内心情感。和许多摄影师不同,王豫明持续不断地关注同一类题材,并且越拍越好。(编者注:王豫明十余年来关注乡村题材。)
数码技术颠覆“真相论”
东方早报:年轻一代的摄影师和前辈之间有何不同?
阿兰: 有巨大的不同,同时也有相同。首先,摄影本身就是一代代进步。两代摄影师的最大区别和“Photoshop”(后期处理)的技术发明有很大关联。年轻一代的摄影师生在一个数码后期时代,他们很容易掌握这门技术,而老一代摄影师却是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没有“后期暗房”的时代,老一辈人曾经一度相信摄影就是记录“真相”。但是从意识形态上来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不同国家的政府都会把摄影当作一种政治宣传的工具,尤其是在面临政治危机时,但当时那些摄影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现在,Photoshop的出现轻而易举地颠覆了摄影的“真相论”。年轻一代出生在这个没有“真相”的年代,所以很容易接受这个理念。这既是技术层面的进步,也是意识形态上的解放。
人们曾经认为1840年摄影术诞生后,绘画艺术只有死路一条,但事实并非如此。摄影的诞生反而拯救或者说解放了绘画的形态。现在摄影的发展也是这个道理,新旧两代人的成长背景不同,但最终将面临共同的课题:表达自我,讲述内心,这才是最真实的,而不是利用客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