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空间是自己争取的
AB: 我看您拍的明星,画面很单纯,元素非常少,您怎样去表现画面的张力呢?
黎晓亮:初衷和出发点就是做“减法”,做完“减法”再做“加法”。
AB: 这个是工作之外的项目。
黎晓亮:对,经常是在结束工作的时候,邀请拍摄对象给我10分钟完成这个拍摄项目。
AB: 明星平时也有人设,现场也是摆拍,您怎样拍出他们相对比较真实的一面?
黎晓亮:这次展览命名为“三个展”,副标题是“摄影与人的三种距离”。“Back to Black”这个系列中摄影师和拍摄对象距离最近。三个距离有一点也是在讨论影像和真实人格的距离。
黎晓亮“back to black”系列
AB: 给明星拍工作照的时候,您拍的是一个人设,还是创意团队给他的一个造型?
黎晓亮:人像拍摄中我的主题永远都会是人。时尚杂志拍摄像是一个造梦的过程,同时传递物品的商品属性和消费价值。更直白地讲,明星/模特身上都是广告位,从穿戴的首饰、衣服鞋包等等。时间久了非常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当然,在时尚杂志的全盛时期集合了整个行业内最好的人,团队合作会赋予个人很大的能量和可能。比如Tim Walker,他所有天马行空的创作,到现在依然是现在时尚摄影中很多人参考的对象,这不是只靠摄影师就能做到的拍摄。
展览结束前有一个白色的装置,那是我去年和奔驰合作拍摄时制作的。当时制作了三个装置来体现车的外形设计。现场展出的装置来源于小时候玩的那种矩阵的针的玩具,我们做了一个5米多的超大版本,让车身贴合装置表面,离开时留下完整的形状。我认为即使是品牌委托,依然能找到可表达的空间。
黎晓亮与奔驰合作的装置作品
AB: 在进行这种商业合作的时候,品牌方会给你提出一些强制性的要求吗?
黎晓亮:肯定会有有关主题的要求。个人经验带给我的是,越能把握好这些边界,自由度会越大。合作的出发点就是希望找到创作者能够做一些有意思的、独立的、原创的表达。
奔驰上次的合作需求是用9张图片表现车的设计,最终这9张里我只有3张有出现车。也没有收到任何修改意见。还有次华为手机的合作,唯一的关键词是“艺术”。就想到致敬喜欢的两个艺术家,霍普和马格里特。我们搭建的一个错置的空间来源于那幅画“海边的房间”,拍摄过程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只要满足拍摄设备是手机就可以。
黎晓亮与华为合作的作品
从社会议题出发
AB: 《北京公寓》是怎样开始的,出发点是什么?
黎晓亮:它的出发点是一个纪实项目。项目进行到后期我发现它其实是在提出问题,我身处的行业不断在传递什么是美的,但什么叫美?什么样的五官是上镜的?什么是最流行?什么搭配是对的?……但这些问题的源头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系列有点在探究脑中的这些问题。
黎晓亮《北京公寓》系列
现场陈列了一些时尚杂志,有些是90年代的创刊,可以从中看到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外国模特和时装。这可能是文化被输入、我们被潜移默化影响的开始。《北京公寓》系列展览结束的地方有一句话,“我们对某种西方生活的想象,是她们在这的原因”。有次我和一个波兰模特聊天,她说在中国最不喜欢的城市是杭州。因为杭州是电商之都,她们在那里每天十几到二十几个小时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不停地展示一件衣服的正面背面45度等,不停地换动作摆拍,一天拍近百套衣服。曾经拍过一张手臂上的“模特人台”的纹身,可能就是她们对现状的隐喻。
黎晓亮《北京公寓》系列
AB: 您在街拍的时候,这些人都不知道您在拍他是吗?都是在沉溺于看手机。
黎晓亮:对,其实就是展览中的第三种距离:“摄影师的不在场”。因为拍摄过程中摄影被完全无视了,它是相对更接近客观真实的。
《孤独星球》系列带给我的意义很大,因为这个作品是我第一个跳出摄影思维的项目,它是从一个社会议题的角度出发的。
黎晓亮《孤独星球》系列
AB: 现在好多人还说有图才有真相。
黎晓亮:那是在过去还没有出现强大的计算摄影、后期技术的时代,大家过去认为底片是无法改变的。其实并不是。
AB: 有没有那种情况,您在拍摄之前脑子里会预知一个画面,拍完之后发现并不是这样?
黎晓亮:我的日常拍摄就是在不断拉近其中的误差。
AB: 您觉得手机摄影有什么优缺点?
黎晓亮:手机有个明显的优点,就是没有那么强的侵略性。想记录时在身边的设备永远是最好的那台。
黎晓亮《孤独星球》系列
关于未来
AB: 您在外面手机拍摄的时候,除了《孤独星球》还有拍过其他的吗?
黎晓亮:有啊,我最近打算整理一本画册,都是生活中随手拍到的各种细节的画面,可能会更接近自己。
AB: 有点像构图感很强的那种。
黎晓亮:更松弛和没有目的的影像吧。
AB: 视频现在大行其道,静态影像这部分会不会被压缩?
黎晓亮:平面摄影是一种经典的观看方式,视频和平面有不同的属性适用于不同主题。展出的“15分钟”作品可以看作是“回到黑色”更进一步表达的视频版本。
AB: 您对科技发展这个事怎么看?因为现在有些人对科技发展太快有一些担忧,比如说人工智能发展过快,可能基本上会把人都替代了,大家都没工作了,更极端的就是机器人统治世界了,对此您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黎晓亮:我不一定“有运气”能碰到这个画面。世界本来就是一直被科技推动的,摄影也是物理与化学学科叠加的发明创造。上世纪摄影也经历过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的大变革,下一步的变革可能来自于计算摄影。如果了解足够充足的摄影史和艺术史,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人类探究的主题,都已经有前人做过深刻和丰富的表达。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活改变了,就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才得以从我们的现状中找到自己的表达空间和探索角度,不得不说是这样的。
艺术商业编辑部
文、采访:Lynn
编辑:凡琳
图:黎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