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公众号:NOWNESS现在
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从林志鹏到“编号223”
不断改写的其实是他自己
描述一个精确无误的编号223极为困难。他同时被人视为杂志人、艺术家、摄影师、作家、创意人,本人却很少明确地定义自己。***为人熟知的“摄影师”标签,只是因为在开始的那段时间里,他***为人所知的作品是摄影。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个标签随时可能被撕掉,然后换上别的。
©️ 摄影师编号223
这可能是他成为艺术创作者中“不痛苦的少数人”的原因。拍照是因为自己喜欢,表达是因为主题是自己恰好关注的,偶然间选择的胶片拍摄风格预定了10年后乃至今天的主流审美……乍一看似乎是个关于“幸运”的故事,但是故事里却充满耐人寻味的细节:
在成为编号223之前,他是林志鹏,在几个不同的杂志做过7年编辑工作;拿起相机之前,林志鹏在画漫画、策划专题报道、经营品牌、展览策划……也就是说,在曾经的时间里,编号223有过太多可以更换编号的机会:他不必一定要成为一个摄影师。他本人也很知道这一点,但17年过去,编号223依然在用同一种风格、用镜头持续创作着。
©️ 摄影师编号223
从林志鹏到“编号223”
外界总归会好奇曾经的“林志鹏”如何成长为今天的“编号223”——如何坚持一个风格到今天?坚持创作的动力是什么?如何让这种动力能够百分百转化成作品?
也许***好奇这件事的是林志鹏本人,因他自己对“坚持”这件事并没有太多的体会,这也让他很难回答关于“创作瓶颈”或是“低谷”的提问。事实上,在他的创作生涯里,他很少遇到或者说需要克服这类问题,“(如果我)真的对这件事已经没有任何兴趣的话,我就放弃它了”。没有放弃,就是因为还有兴趣;还有兴趣,那就会一直创作下去。
©️ 图片来自摄影师官网
本质上,这是一种奢侈的“不讨好主义”,只服务于林志鹏本人的喜好与审美,只满足镜头后那双眼睛的好奇心与情绪,不向任何反对、期待甚至赞美妥协。他拒绝了任何可能干涉他创作自由的合作邀请或者建议,比如以他的拍摄过程为题材制作一部纪录片、或者与权威人士或者知名品牌一同创作,他很难在自己的作品里迁就别人的眼睛。
©️ 图片来自摄影师官网
林志鹏注视什么,编号223就创作什么。“223是个符号性的存在,指向林志鹏的人生、经历、潜意识”,当一个人怎样生活就怎样创作,那个让所有艺术人都眼馋的,甚至不断为之陷入与自己的战争的“金苹果”就消失了。
©️ 图片来自摄影师官网
时至今日,林志鹏仍然不会主动地寻求创作中的“主题性”。近几年的他很少再专门构思展览的主题,通常延用“NO.223 @ XXX Gallery”的格式,展出的内容只会是编号223及编号223的作品,几乎不服务于另外的概念和目的。
©️ 图片来自摄影师官网
在大多数时候,他总是保持随性,“喜欢”是按下快门的***标准。不刻意追求成片结果,让他集中精力对待镜头前的那个人,打开ta的情绪,然后拍下来。
我觉得镜子里的那个人
真的非常幸福
©️ Dinosaurs On The Train. (2011)
在***近的项目#100 BOYS#的拍摄里,一个月时间,林志鹏拍了30多个男孩。上海场***青的那天,他放下相机在卫生间洗手,抬头的那个瞬间他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我觉得镜子里的那个人真的非常幸福,他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有时疲累,但很纯粹地快乐。”
©️ 摄影企划#100 BOYS#
在我们的采访现场,他将这个瞬间与另外一个场景类比:在夜晚深潜,水下漆黑一片,只能专心潜游,在靠船出水的瞬间猛地摘掉氧气面罩,看清天空的同时吸进一大口新鲜空气,“拍完的那一刻(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大概就是这种心情”。
©️ 摄影企划#100 BOYS#
这是一场“拍照速度比充电速度快”的创作,林志鹏连解压胶卷图片档案的时间都没有,几十卷的男孩停留在文件夹里,成都场的拍摄就已准备就绪。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解这些陌生男孩的身上,这是为数不多的、林志鹏需要在创作中克服的内容——探索未知。
©️ 摄影企划#100 BOYS#
这次活动一共征集到2300多个男孩的报名,通过blued和BIEDE的预筛,这个数字***后依然还有500+。林志鹏一页一页地阅读过他们提交的资料,在备忘录里记录他们的关键词,比如6月26日拍摄的男孩,“张林,喜欢钱,喜欢不劳而获,喜欢繁华声色,轻微龅牙”,这些是可贵的线索,让他了解陌生人及每个人来自的新世界。
©️ Sink In The Orange. (2018)
只有在见到拍摄对象的那一瞬间,林志鹏才会有一些拍摄的想法,“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属性,我不可能按照我去设计他们的这种属性,去表达他们的这种独特性”。也许林志鹏的创作密码是这个——“从不预设”。这也是#100 BOYS#项目发起的初衷,“把每个人的属性,某个人的独特性,尽量在短时间的一个接触的方式,用视觉的方式把它给讲出来。”
©️ 图片来自摄影师官网
可能这也是他创作生涯真正开启的契机。2004年,还在文化潮流媒体担任编辑的林志鹏,想要跟随身边人的潮流,去拍摄即将被拆除的广州白云老机场,他本是想留住逝去时光的一些证据,恰好又自购了一台傻瓜相机。之后就顺势拍了一些“别的”,身边的、生活里的。第①次,他用“编号223”的身份,把拍摄的照片分享到名为“北纬23度”的博客上。
转折点发生在那段时间博客上的分享,有个女孩在他的照片下留言,“223,你可以来拍我吗”。不预设的习惯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初现端倪,“好啊,为什么不可以”,林志鹏去到女孩在学校旁租住的房间,完成了这次拍摄。***初,林志鹏并没有想过“这就是艺术”,也就没有什么“要用自己的艺术想法去赋予照片艺术性”的预设,就只是拍照而已,拍一个很有趣的人——后来他开始拍更多有趣的人,从身边的朋友开始,逐渐沉浸到用镜头用视觉去与人交流的过程。
©️ Red Giraffe.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