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大部分所谓情绪,不过是你的臆想。
笑了就是欢乐,哭了就是悲伤,****的一定是面无表情,必定心有所思,欲有难平。
对于人物的复杂性情感和状态,影像所能再现的不过就是一个定格而已,解读总会变成误读,但是有什么关系?反正大多时候,我们并不希望真的去了解画面上的这个人,不过是用他人的酒,浇自己胸中块垒罢了。
在流行的话语体系中,肖像与写真——在人物外在表象之下,前者更倾向于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质,而后者则偏重于一时一境的情感氛围。
但就中文的话语逼格而言,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我们总喜欢说什么“直视人物灵魂的肖像”。其实真的可以吗?一张照片、一个姿态、一个眼神就能让你看到所谓的心灵深处?
一张照片说明不了什么,人不可能是“单面”的,越是摆出那样的姿态和眼神,就越具有欺骗性。
当然,肖像也好,写真也罢,我们真正想要的,大概从来都不是真的真实。
我们看照片,更多是在观照自己。
无论如何,情绪仍然是不可捉摸和不可表述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努力将其尽可能地视觉化。
摄影是追求可视化的艺术,核心在于表现出主题的特质。
我们将自己感知事物的方法展示出来,使他人可以通过画面产生相同的感知。如果他们之前有过相似的体验,那么这种唤起将引发共鸣。如果他们之前从未有过这种体验,也会从中获得新奇的乐趣。摄影之所以是一种“分享”,正源于我们对绝大多数事物有着相似的体验或感知。
上面这段话有两个意思:情境会让我们产生共鸣,相似的体验可以更好地实现分享。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喜欢“情绪人像”的理由。更轻松,随意,接近一种流动的方式去拍人物,情感氛围更易于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