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见这样的照片,那些青春年少的可人,每个人都若有所思,迷茫着、沉默着、孤独着、行走着。好吧,这就是套路好不好,一个人的写真还能怎么拍?难道让姑娘盯着桌上的毛爷爷哈哈大笑!
颓丧,对,就是这种感觉。
唯有年轻才有资格享受的***,什么也不必说,什么也不必做,就那么呆着,眼睛里全是空洞而闪烁的金子。
这是极易唤起共鸣的东西,即便矫情,可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就是年轻的特权啊。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大部分以“情绪人像、情绪写真”做抬头的照片,都是一样的路子。当然,好看的照片一样值得学习。
这里,我们给大家推荐俄罗斯摄影师MaratSafin的作品,在相对局促、但非常具象、且生活化的内景空间中,姑娘们就那么又颓又丧地呆着。我们不知道她们在想什么——那并不重要,但可以感知到一种由我们自己内心向外投射的、与之形成呼应的情感。毕竟,谁的青春不迷茫呢。
这是情绪人像么?我觉得是。
*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两个重点:
要营造具象、可辨认的情境,情境会让我们产生共鸣;
要表现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体验,因为相似的体验是实现分享的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然后才是影像元素的运用,比如光影、色彩、构图等等。
这不是本末倒置,一张好照片与一张普通照片之间,所差的不过是谁对被摄物体的“特质”把握得更好,表现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