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死:如何杀死导流型O2O?
导流型的O2O从某种意义上是“中介的中介”,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并不妄图去颠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是去化更深刻层次的中介:渠道。如果说婚庆公司是厂商,那么传统的渠道是谁?自然是酒店和影楼,于是导流型O2O企图打断婚庆公司与传统渠道台面上下的交易纽带,成为一个新的渠道。有人认为:“酒店是入口,互联网也是入口,把钱给谁有区别吗”?其实还真有几个区别:
区别一:导来导去,最后消费者和婚庆公司还是要去酒店办婚礼,酒店如果已和婚庆捆绑,平台的商家只能在自己的地盘做单,你给谁导流?
区别二:婚庆公司捆绑一家酒店,可以获得这家酒店的全部业务机会,如果接单能力不够,根本就消化不完,但起码业务来源很稳定了;而一个O2O平台不可能捆绑一家婚庆公司,你能提供多少业务机会给到每个平台商家呢?如果我去年酒店业绩800万,有个平台愿意跟我签约保障我今年业绩1000万,业绩不足平台补贴,我一定甩掉酒店去签约;如果平台不能承诺补贴,婚庆公司放弃了酒店,预期不能兑现酒店又被人占去了怎么办?滴滴、Uber都补贴司机,而婚嫁O2O一样应该补贴给服务者而不是消费者,问题是…补贴得起吗?
区别三:很多婚庆公司现在面临的根本不是业务机会不够,而是接单能力不足或者成交率低下,从谈单到签单,很有可能成交率不到30%。这里面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客户不够**(**酒店消费者还不一定都能**,何况网络客源);其次与消费者之间没有强纽带,即缺乏有力的推荐关系,只有弱推荐或非唯一推荐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再次就是婚庆公司自身的实力或者团队负载力(产能)有问题,要么旺季档期撞场或排满没有人手接单,要么服务和产品跟不上,客户满意度低流失率高。平台耗费大量资金烧用户,最后却被平台外的商家签了单,成本全部蒸发了;而婚庆公司跟丢酒店的单必定反思自己的经营问题,若常跟丢平台的单必定归罪于平台的客户质量(甚至质疑是托),网络客源质量低原本就是共识,一个用户还导给那么多家制造竞争,因此商家对平台的热情也不高,持可有可无的态度。
区别四:平台的用户多半来自百度、APP等各种入口。而婚庆公司本身也有官网、百度、公众号等各种入口,但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是只关注渠道?因为网络营销的转换效果太差了,大多会去上网折腾的客户本就存在不良心态,都是到处对比。举一个例子:一家婚庆公司每年在百度上花费3万,一个关键词平均成本4元,去掉重复点击也就是独立访问量不足七八千;而实际电话咨询量不到100,咨询后能够进店的不到二三十,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能够签单的不到三五个。那么平台只不过是替你把这些入口烧了,最终签单率不见得高到哪里去,自己烧还能够提高品牌展现,而平台却向消费者展现的是更多竞争对手。如果花钱砸酒店,只要酒店肯给到一定的政策支持,签单率至少在30%以上,捆绑得深的直逼100%。
区别五:有很多导流平台认为花了大成本烧用户,要把每个用户的价值转换出来,于是向婚庆公司要20%的佣金,这可比酒店的返佣高多了,真当婚庆公司都是暴利呢?我觉得5%以内的话还略有竞争力。
导流型的O2O,我觉得总体上模式比去中介型轻一些,但同样的通过互联网找服务的消费者,也不会只选择一个平台。现在各种获取消费者的渠道越来越多,所有人都盯着消费者,消费者更加被宠坏。当同一个消费者被各种渠道反复多次转卖的时候,其价值已经下降了不少。而未来导流型O2O的价值在于:你是否具有开发独占性客户资源的能力,或者是否能将流量更快速地变现。若没有,你的资金回报效率也会非常低,最终也许就死在了烧钱上。
第六死:如何杀死婚礼堂?
婚礼堂严格来说是一种主题型酒楼的业态,将婚嫁主题的一站式服务综合到酒楼服务中,而最终从餐饮中转化出主要利润。按照婚礼风尚创始人陈刚的观点:婚礼堂存在的合理性是与当地的五**酒店消费标准息息相关,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北京这样消费水平高的大城市婚礼堂发展迅速,而很多二三线城市还没有形成市场的原因。
我们可以认为:婚礼堂是“快餐”,而五**酒店是“豪华大餐”或“**自助餐”。因为婚礼堂虽然整合了便捷的服务,却是往更低的取值去走,也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而五**酒店依旧是国民意识中的脸面,消费者也可以自由选择更好的服务商配置。
当前很多地方的酒店开始整合各种婚庆商家入驻和捆绑,也开始向一站式婚礼酒店转型。如果婚礼酒店仅为一站式商家提供联合促销和终端展示,仍然允许客户自己选择场外的服务商,提供“咖餐”和“平价自助”两种选择,那么就会真正成为介于“快餐”和“豪华大餐”之间的“轻奢餐”,成为婚礼堂的*大竞争对手。
婚礼堂会怎么死?首先是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如果五**酒店不能维持住高消门槛,就会危及到婚礼堂的生存优势;其次婚礼堂是基于建筑运营的,建筑设计比例和宴会厅容积决定了收入的天花板,基建问题是不可修复的硬伤,在成本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如无法同步提升收入,就是等死的节奏;最后婚礼堂和酒店同是资产运营两头重的业态,但酒店存在多元化收入,而婚礼堂的收入形态相对单一,受经济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很弱...
第七死:如何杀死婚嫁媒体?
婚嫁媒体曾是婚嫁商家***的传播途径之一,主要包括了论坛、杂志、电视栏目和婚礼门户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尝试,大多数商家都已经发现了规律:早期低端走量的商家靠论坛接单,后期品牌商家通过大型行业门户在业内传播品牌,但要产生客源那是天方夜谭(除行业内部交易如四大金刚外);至于其他媒体和地方网站,除了借名义整合资源之外没有别的价值。
到了今天,所有的传统和网络媒体都在走下坡路,婚嫁行业也不例外,自媒体成为了所有商家没有门槛的营销手段,甚至有商家已经通过微商建设自己的分销体系,而像[iYork婚企管家]这样为婚庆公司提供免费自媒体建设和移动互联网营销工具的平台也已经开放公测。据闻国内曾经*大的婚嫁网站“爱结”由于连年亏损,美方资本已经撤离,全国分公司尽数关闭,目前已经几乎成为了某酒店的媒介部;随着爱结的没落,上海的“婚礼风尚”一跃成为了行业的媒体老大,而风尚也已经在进行电商化的转型布局,也许不久就可以看到它的大动作。
是啊!这年头光做媒体真的不行。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不管是否面向C端,最终都是围绕着B端打转。各种网站平台、APP...如今婚嫁商家也是被“各路豪强”争夺的香馍馍,可以展示作品的渠道太多了,各种平台抢着为他们烧流量,至于转换率嘛...反正原本在媒体上也不见得有转换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要获取商家信息,上网除了度娘还有各种媒介和平台,线下还有婚博会、发布会和渠道推介,拿出手机朋友圈里自媒体满天飞。未来婚嫁商家需要更多的是服务,是对提升其综合经营能力的帮助,只解决单一领域(包括导客和推广)的平台都将被归入细分市场;依靠商家供养的行业媒体也在洗牌,如若不能尽快转型,也只有等死一途。
第八死:如何杀死培训机构?
其实在婚庆行业中,最乱的一直是培训这个领域。由于婚庆行业从业门槛过低,早期大部分从业者都是从一些租赁店、自由职业者和手工业者转型,真正具有***大学高等学历、在集团或上市公司从事过运营管理,或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经营者非常少;也没有开设婚嫁专业的本科院校和受到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认证。于是这个行业当中所沉淀的精英和系统理论非常的少,经营者们困惑重重,有病乱投医。很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去参加行业内的培训,听的时候都是心潮澎拜,回到家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获;因为他们听了太多的成功学、发家史,给他们讲述这些“神话”故事的人有些自己都没做过婚庆,有的则是向崇拜者展示了自己的光辉面却隐瞒了阴暗面,殊不知他成功的核心在于台面下的部分,盖空中阁楼你怎么学得来?
在婚嫁行业中,更多渴望学习的人关注的不是系统的知识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是对经验的盲从和模仿;很多人想学习的不是**的营销和管理,而是怎么杀客、怎么谈单、怎么提高成交率、怎么争夺渠道。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伪培训浪费了不少血汗钱之后,不少人回归了理性,开始选择一些面对面传授技能的小班课程,以及参加一些业内名企创始人的讲座。这也符合了北上一带名企创始人希望通过活动树立个人品牌的需求。
时下,婚庆公司通过各种免费途径可以获取的知识已经越来越多,一些供应商聘请顾问为婚企客户培训来作为CRM;各种协会和机构经常邀请一些业内名人如王思佳、徐丹等为会员开展免费分享;摩卡女神潘珍玉通过其自媒体电台俘获业内芸芸众生;花海阁男神海风举办总裁班分享经营破局...而聚集了大量行业名人和企业主的[论道.婚商]群则是专注以“经营论道”为主题,让天南地北的婚庆经营者相互分享经营干货,盛产免费理论观点与实战资料。当然,分享者的层次与学习者知识结构之间的差距,决定了不同人之间学习收获的差距;若后续再出现***的经营顾问和经营工具研发,那么培训机构便大可关门大吉了。
第九死:如何杀死婚礼供应商?
自20世纪中叶开始,制造业便已逐渐形成了行业内部结算的产业链格局,各行业开始进行生产分解,把生产流程分包到专业的供应体系中,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和资金流动率。婚庆行业作为一个高整合的行业,由婚庆公司向供应链采购,并完成产品研发和最终组装早已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这一供求关系将发生改变。
我了解到至少有两三个省,出现了专业整合供应资源(包括仓库、设备、物料、执行管理、工人和从业人员)的企业,其业务是将婚庆公司的后端生产整体承包,未来婚庆公司将侧重于前端的销售和创意,而后端从资源到执行,全部都可以交由专业的执行公司去实施;婚企可以不要再建设执行系统和负担团队,不要再有自己的仓库和库存资产,创意和营销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而还有另一种平台,也就是[iYork婚企管家]的运营商约客科技所在构建的产能交易平台,让婚庆公司之间通过***生产、众包资源来获得云创意和云服务,通过交易去流通企业间的二手智慧产品和物资,如此一来婚庆公司对于采购的需求将会进一步萎缩,资金的利用率和人才所创造的价值将体现出长尾效益;也许这一现象也将导致未来供应系统的重新洗牌,而最终供应链将被几个*大的综合型专业机构所整合。
第十死:如何杀死旅拍机构?
有一项调研说:未来90后不喜欢举办婚礼,大多倾向于去旅行。于是这两年来,各种目的地婚礼和旅拍机构开始迅猛抬头,许多国内的婚庆公司开始开设目的地婚礼业务,多次聚集在三亚展开研讨;而许多摄影摄像机构也瞄准海外开发大量的旅拍产品和服务。但这样的业态注定都是过度时期的产物,因为他们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硬伤。
硬伤是什么呢?就是钱!若说终有一日旅行将变成结婚的主流需求,那么势必目的地婚礼和旅拍都不会再是土豪游戏,而是平民消费。可是从国内携带团队到国外,旅行成本就数倍的增加,签证还不一定都能过。而在国内的服务机构中,婚庆公司和影像机构普遍不了解旅游行业,对落地资源的掌握度也很低,由于量不够大也不可能提前先去踩点;旅行社则不了解婚嫁服务,难以推出有服务深度的主题产品。
近日,上海婚协曹会长与韩国釜山市政府合作,通过多省婚协及[论道.婚商]群在全国百座城市招募百对新人,携带百家媒体前往釜山开展海外旅婚和旅拍的试点,由釜山政府出资赞助,当地婚礼和摄影机构落地服务。这次试点活动后,将有更多国家旅游地政府签约的旅婚旅拍线路被开发,直接由中方向当地服务机构培训中国婚嫁的服务需求,通过一手落地资源把婚旅婚拍的成本降到*低,让新人可以轻装出行。而这类婚嫁主题旅游未来也将被开发成产品,发包到各地婚庆公司代理销售。如此一来基于国内团队的海外服务机构和产品将会很快失去存在的意义。
九死必有一生
我们常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今天我所描述的未来婚嫁新旧各业死亡预言,并不只是单纯的唱衰,而是在探讨目前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潜在的发展瓶颈。自古天下奇毒必有解药,非先天内伤都有生机。今天携“互联网+”和资本来到婚嫁业的颠覆者,或许也面临着被颠覆的命运;而分分钟都要被颠覆的传统婚嫁业+互联网和资本以后,也许依旧是未来的赢家;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况且传统和新商业模式之间为什么一定要是颠覆与被颠覆的关系呢?+互联网与被互联网+不可以并存乃至融合吗?无论什么模式,最终宏观都胜不过微观,经营者的“道”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而“道”,就在“商”的本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