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有时候各种各样的人给你各种意见很可能会误导你,所以要在建议中去辨别哪个是最适合你去使用的,否则有时候会误入歧途。
黄:是的,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他们有些人喜欢这样,喜欢那样。
郑:我遇到过几个朋友,他们请人,或是有名的摄影家挑片子,在挑片子的时候领悟了很多东西,因为挑片子的过程也是一个评判的过程。那些以前被他们所忽略的拍法可能是很好的拍法,所以他们在挑片子当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对自己的拍法有了一种全新的反思,包括对以后怎么去拍都会有些新的想法。所以我觉得,专家见面会也好,或者请别人帮你评判你的作品也好,最有价值的是让你有很多新思路,他们的分析,当然不一定完全对,但你可以在这些思路当中进行评判,挑选你认为可以走的道路。
黄:对于一个不成熟的摄影师来说确实是这些内容,对一个成熟的、专业的摄影师来说就是人家是否看中你、推销你了。
郑:把影像语言练的很娴熟是很重要的,摄影一半一半是手艺活,当你把这门手艺练的很娴熟的时候,接下来你可以忘记这个手艺去表现,所以摄影人有时也可以一半是思想家,一半是艺人,是两者的结合,因为这种语言表达非常具有媒介的特点。就像以前有一个同事说他有很多的点子,很多的想法,但其实他怎么也表达不出来,因为文字表达能力太弱,导致他想表达的东西最后无法成形。你觉得学校里对视觉语言表达的训练足够吗?
黄:怎么说咧,关于形式,中国在炒现饭,国外早不谈这个了,我们还在谈形式语言。我们大一的时候还有形式语言课。形式语言是每个美术生都要具备的基础。画画都得来这套。
黄东黎作品《灵魂体》
郑:跟国外有什么区别呢?
黄:国外有时可能不怎么谈形式语言了,因为杜尚出来之后,就没有形式语言可说了,形式语言是什么?无非构成、点线面、黄金分割、色彩搭配……是规则、是文法。
郑:国外的学习有些是从摄影史的各种技术开始,摄影的技术本身肯定同时也是语言表达方式,比如说是从大型座机开始上起,摄影史上发展过的主要的表现手段包括湿板、银盐一件件学过来,形式本身蕴含着技术的一面。
黄:这些是基础。
郑:但是就是比较传统的形式课,还是属于原来那种审美的范畴,对于审美范畴已经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考,有些基础被推翻了,导致现在很多人对这种课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中国的构成课还是原来的那一套,比较老的,比如平面设计都是差不多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了解整个史的发展过程,但这个可能很庞大。
黄:嗯是很庞大,但还是要的……我觉得我做湿版就是一个学历史很好的切口。
郑:所以说学生如果都像这样把一些历史当中、摄影史技术都过一遍,不是说很清楚,但是起码是了解他们的优缺点,会得到很多的启发,包括数码摄影都会有很多的启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