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品芳照相馆”现在仍然找得到。汉口解放公园路上,那家同名的照相馆正是当年“品芳”的分店,如今由老品芳的职工于刚经营。
老汉口人对于“品芳”的名字绝对不会陌生,每逢过年过节,过去拍照的人就排成长龙。然而,这座照相馆的创始人并不是科班出身,甚至从来没有碰过相机,但他用独特的经营和创业技巧,让“品芳”成为全国照相馆中的佼佼者,97年过去,始终“品质留香”。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印字工”靠照相馆发了财
武汉市摄影业协会主席叶祥鼎介绍,品芳的创始人李炳声是江夏人,他的父亲曾在黄鹤楼茶馆内卖花生瓜子为生,家庭并不富裕。李炳声是家中长子,14岁时在一家印字馆当学徒。做学徒时,李炳声接触到了照像、修底片、冲晒等技术,却并不精通。20岁左右时,他跟随父亲,在黄鹤楼一带开了一家小型照相馆,赚了一些钱。
1914年,25岁的李炳声在汉口民生路路口创立了“品芳照相馆”,招牌纯银制作,相馆四层楼高,非常气派。据说李炳声酷爱喝茶,因此用“品芳”做了店名,意思是从茶中品出自然芬芳香味。
“他自己并不太会照相,摄影师都是请来的,自己只做管理。”曾在品芳工作过的常忠贤回忆,李家没有人从事摄影行业,自始至终都是外聘摄影师或者招收学徒。李炳声以后,他的儿孙们都没有进入品芳,早几年听说他的儿子在上海筹资做照相器材生意,究其成败则未曾闻听。
品芳照相馆开起来以后,生意一直很好,没过多久就已经家喻户晓。“那时候,每月的盈利都在万元以上。”常忠贤说,李炳声也就成了武汉当时首屈一指的富翁。
虽然照相技术全依靠外聘的摄影师完成,但论起经营,李炳声自有道理。
“他在做生意上很有一套,想法也多。”最让常忠贤佩服的生意技巧,是李炳声的选址和后来的垄断经营方式。最初为品芳选址的时候,李炳声挑选了整个武汉最繁华的民生路,当时,这里是城市的经济中心。
上世纪20年代,武汉已经有一些照相馆陆续开张,李炳声的“品芳”占据了地理优势。“有同行在相同的地带开店的话,就会分掉一些客源。”常忠贤说,李炳声发家以后,立刻将民生路周边的房子全都买下,做起棉纱、酒铺等其他生意。相隔稍远一些的统一街上,他也购买了最繁华地带的楼房,开起了当铺。不仅如此,凡是能想到的同行选址地点,他都率先买下来,变成自己的公馆或职工宿舍,给员工和学徒们居住。
“这下子,这一片地方就成了他的垄断经营。”李炳声的垄断经营也为他带来了更多的财源,他也有更多财力聘请最好的机师,抓质量搞经营,形成良性循环。
“三大关”迈上发家路
除了黄金地带的垄断经营策略以外,李炳声对于企业管理也非常独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很良好的企业文化。”常忠贤说,李炳声的管理可以总结为“三大关”。
“第一是严格把住质量关。”和一些家店不分开的老板来说,李炳声很不一样,他的住宅和店铺分开,从不住在店里。然而,每天李炳声都是最早来店里的,除了查看学徒打扫店堂内外卫生以外,他还会从一楼检查到四楼,每道工序都要过问,亲自看有问题的底片,哪道工序出了问题,就将责任追究到人。
第二关则是提高服务质量关,品芳店里的员工一直以来都是笑脸相迎,热情诚恳,李炳声要求如发现职工与顾客争吵,轻则批评,重则解雇。“每年大年初一,店里会放一挂万字头的鞭炮,李炳声和全店职工都站在店门前,恭候顾客光临。”常忠贤说,那时店内共有三个照场:二楼照场是接待一般顾客,设有普通茶点;三楼是高级照场,专接巨商富翁、军政要员,设有上等茶点和盖碗茶;四楼照场是**团体照,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