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希望能够重新对摄影的瞬间进行解释,希望从弱光中观看世界,等等,这些具有探索精神的照片是非常有勇气的。这种探索意味着要面对误解。评委之间激烈的讨论,并不能相互说服。所以我们总是觉得没有获奖的照片中有好作品。这是所有比赛都存在的现实。应该说摄影比赛的名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比赛,促进摄影人更加广泛的观看、学习、思考、讨论及探索。
反思:
国展评比结束,我一直在想很多中国摄影发展的问题。国展是中国摄影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比赛,其宗旨是要体现中国摄影的发展水平,并进一步推动摄影的发展。那么,我们通过此届国展,参与人数与身份、参投作品数量与水平是否能够对中国摄影做一个描述呢?能!也不能!我国民众有对摄影长期以来的热情,即便是文革时期也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的步伐与家庭拥有照相机的步伐相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影像数字化的进程并行。但是,专业摄影师的作品在哪里?对摄影文化有独立思考和自觉表达的作品有多少?***对影像文化的认识与时代政治、经济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从我们的18万张照片中能得到怎样的答案?
我觉得首先要呼吁专业摄影师积极参加国展。这个工作需要比赛组织部门来做。专业摄影师的作品是体现一个国家摄影水平的主要支撑点。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有太多优秀的专业摄影师,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他们以摄影为生,他们对影像有独立的见解,有足够的表达能力。他们的作品是丰富而有力的。
其次,要将严肃的摄影与旅游度假拍摄风俗纪念照分开。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摄影师都应该有基本的判断能力,不能和商业旅游开发一起来制造假民俗,制造庸俗文化。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喜欢摄影的人,都要真正地学习、探讨和理解摄影的本质,思考摄影的艺术性,寻找表达影像的方法。目前存在对摄影本质认识的简单化,对艺术摄影认识的片面化。
国展参赛的作品中,常常有类似场景和情节的民俗照片,不同的摄影师拍摄,投到纪实类和艺术类两个不同的组。到底什么是"纪实摄影",什么是"艺术摄影",这是摄影的本体问题。纪实摄影,是对社会真实生活、事件;社会真实场景和社会中的人进行记录和再现。吹着箫、穿着侗族传统上衣的小伙子,下身是牛仔裤和阿迪达斯鞋,和游客一起跳舞,这样内容的照片,展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是纪实摄影作品。那些假民俗的照片,还加上文字说明,类似"害羞的苗家新娘"根本不真实,完全违背了纪实摄影的宗旨。同时,它也不可能是艺术摄影,因为它只是记录了一个活动的过程,没有摄影语言的创造,没有摄影者的感受和理念的表达。画面中的姑娘再美,也不是艺术的影像表达。
纪实摄影可以表现社会、国家的重大事件,也可以如散文一样表现一些被人忽视的、静止的社会角落。但时代的气息和人的情感表达是纪实摄影的核心。我们看看国展的纪实摄影作品,能够展现出纪实摄影的多少种可能性?其实获大奖的作品不一定能体现中国摄影的面貌,入围作品的整体面貌更有价值,如果我们能够看到纪实摄影的多种可能性,能够有经典审美的布勒松、注重内心真实的新纪实弗兰克、打破观看距离、突破世俗界限的南戈丁等等不同的纪实摄影的可能性探索,这才是影像文化的价值所在。
在艺术类参赛作品中,具有摄影探索精神的照片为之不多。对光影、色彩的经营布局难道就是艺术摄影了?摄影从极度清晰锐利而导出了抽象感;数字摄影反瞬间的理念;摄影作品表现想像的世界,而一切元素来自于现实场景;等等。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是如何在数字时代变得更加紧张?摄影文化中有如此多复杂的问题可以去讨论,并用影像来阐述。所有拿起相机的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所有来参加国展的人,他的照片就应该是他的影像回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