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界到广大公众,从线下到线上,从照片到事件,一幅在各项评选中颇有斩获的新闻照片《挟尸要价》引发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持续不断关注与热议。随着质疑者、当事人公布各自的声明主张,相关机构的调查分析,多家媒体的深入采访,被网友称为“罗生门”的有关这幅照片真假之争及其背后的新闻事件再次浮上水面。
《挟尸要价》去年10月24日拍摄于湖北荆州。当时的新闻背景是,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两名落水少年不幸被江水吞噬而牺牲,当地的打捞公司在打捞尸体时要求收取3.6万元的捞尸费,并因捞尸费问题与三名大学生所在学校——长江大学在岸上的师生发生纠纷。照片拍摄者张轶当时任职江汉商报摄影记者。11月3日,《挟尸要价》在华商报署名“真真”首发,一经露面,便在多个媒体和网络上广被转载,一度引发公众热议。
近日,随着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公开对这幅照片提出质疑,整个事件再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质疑者:《挟尸要价》的误读、误导
李玉泉在其博客文章中就照片《挟尸要价》发表言论,称“有的媒体‘另辟蹊径’,他们的到来是‘为了寻找英雄背后不该发生的’事件,甚至误读照片,制造假新闻,《挟尸要价》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例。但就是这样一张照片却能在全国屡屡获奖。”他指责媒体“误读误导了全国大众”,并认为因为“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使他们“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
李玉泉还阐述了他认定的事实:“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据有人证实,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他转述了渔民陈凯的话“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李玉泉分析“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
知晓《挟尸要价》近来在国内摄影评选中屡获殊荣,李玉泉称,长江大学宣传部已经向各评选主办方发出了质疑此照片的公开信。他呼吁:“1.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核实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性;2.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消该照片的获奖资格;3.通报作者的弄虚作假做法,以杜绝以后评奖中类似情况的出现。”
摄影者:我在现场看到每一个细节
焦点人物张轶在本次事件前后接受了多家媒体的访问。他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说,那位发出质疑的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我不敢保证他是否在现场,但我是在现场看到了每一个细节。首发照片时署名“真真”是为了保护自己。至于李玉泉提到渔民被打,张轶称是在10月28日,三个救人英雄出殡的时候,群众很愤怒,就去打了渔民。张轶说他的这张照片是11月3日在华商报首发,因此渔民被打和照片是两回事,不应该扯到一块。
关于对照片真实性的质疑,张轶说,如果还有质疑,我就把我当时拍的所有片子都放出去。而且当地政府在立案的时候,已经承认“挟尸要价”。他对于李玉泉所说“挟尸靠岸”表示不明白,因为明明每具尸体说的就是要收取1.2万元。而且这种事在那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一种行当。描述起当时自己所见,张轶说自己拍摄有一组照片能够表明情况,打捞过程很快,但打捞款没到位,渔民们在船头停留了约一小时,抽烟、喝水。直到老板确认收到钱后,十几分钟尸体就从水中提到了岸上。
在接受山东商报、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张轶这样说:“从打捞船开到现场、和校方讨价还价开始,‘挟尸要价’这件事也就开始了。”“他(王守海)那个摆手动作很快,摆手时说‘我只听老板的,老板说把尸体给了我就给’,这个时候我很快按下快门捕捉船头人的表情。”
张轶还以个人名义,向有关机构提交并通过潇湘晨报等媒体公布了自己在事发现场拍摄的70余幅照片,并就照片的拍摄过程作了书面说明。
据报道,华商报在首发此照片时,确实将照片上的主人公王守海误作“陈某”,但随后便进行了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