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我每一次看到它,都会看到那些丑恶的嘴脸。那时候聚光灯很强,打在我脸上,忽然大学生哭着喊着的镜头又闪在我眼前,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很久没有去想去看了,又一次又看到了那个场面,那是一种真情流露吧。
记者:回忆起事件发生的那天,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轶:就是大学生哭诉的场景,他们跪着,求着,可是他们(捞尸者)很麻木,只认钱不认人,这是对我最大的震撼。因为我才刚刚大学毕业,还没有碰到过比这还震撼的事情。人的生命和金钱在一起比较的时候,金钱是高于生命的。我很愤怒,在场的人也很愤怒。
记者:你刚才也告诉我,你不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为什么?
张轶:我不想看到那些嘴脸,比尸体更丑。他们只认钱,只谈钱,不管地上跪着求着的人。我还听到群众说,他们还说死了人才捞,活着不捞。这是我听说的,不是我亲自听到的。这个场面摧毁了我对人性存在的美好愿望。
记者:这张照片的争议的意义,也在于提起一个老话题,就是新闻照片细节的真实性的问题。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轶:新闻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实性,没有真实,就没有一切。
记者:这是你做每个报道都坚持的底线?
张轶:是的,包括现在。
记者:你是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闻工作者,你喜欢这个职业吗?
张轶:参加工作一年多,经历了很多,每天都会看到生与死,就像做梦一样,但是,对这个新闻职业还是难以割舍。可以说,用手中的相机为老百姓做些事情,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些什么,这是一种安慰。
记者:你是个有英雄情结的人?
张轶:是的。希望现在这种争议尽快平息,我想快点回去,和同事们继续并肩作战。
“想说点真话,好难”
记者:那位老人王守海,遭到社会的谴责、媒体的骚扰,客观上给他带来麻烦,打扰了他生活的平静,你会觉得有歉意吗?
张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利益集团,分工不同,可,干事目的却是一样的,把金钱驾驭生命之上。这就是我的态度。我相信现场有目击者会能说出真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