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内蒙古约有15万对新人结婚,呼市就占到了2.7万对。
在丁志强的办公案头,一份“关于规范婚庆市场”的建议报告,将呈送政府相关部门。丁说他递交此报告旨在规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丁的想法与邱宪文不谋而合。几天前,邱宪文与数十位业内人士谋划筹建内蒙古婚庆行业协会,通过协会提高行业公信力,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记者采访中发现,婚庆市场属于暴利行业,由于准入门槛较低,致使市场乱象丛生,加之相关法规滞后,造成了婚庆行业的监管“真空”。
纷乱的格局
张旭阳年初和女友商定举办婚礼,就找到了一家婚庆服务公司。在商谈中,张旭阳发现该公司没有营业执照,且服务项目价格较高,演出歌手多为“赶场”,很多节目敷衍了事。
此前,记者在呼市消协了解到,每年婚庆高峰期,类似投诉居高不下,一些公司无证经营,消费者维权困难。
一两个人,夹着包,在街头散发广告或从酒店获取信息,这就构成了一家婚庆公司。内蒙古双胞胎礼仪公司董事长丁志强称其为“皮包公司”。
“由于缺乏相应监管措施,‘皮包公司’严重扰乱了婚庆市场秩序,消费者深受其害。”丁志强对记者说。
以呼市为例,截至去年,经工商部门登记在册的婚庆公司有100多家。但丁志强估算,实际上目前提供主持、表演等相关业务的公司达500多家。
呼市爱・艺婚礼服务机构策划总监邱宪文赞同上述说法。邱认为,100多家婚庆公司中,较为规范的不足20家,其余400多家公司干脆无证经营。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缺乏规范经营,这导致该行业进入非良性的运营状态。”在邱宪文看来,监管婚庆市场已是当务之急。
从2007年开始,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共同开办全国“婚庆师”岗位培训班。此后,青岛、石家庄等地先后推行了婚庆演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但在呼市6000多名从业者中,竟无一人持证上岗。大部分无证人员充斥市场,其中“正规军”与“游击队”的比例大约为1比60。
行业“潜规则”,《标准》戳陷阱
婚庆市场涉及婚车租赁、婚纱租赁、化妆服务、摄影、摄像、司仪、厂布等十几个项目。由于回报快、利润高,使得一些商家趋之若鹜。
由于在资金、设备、人员方面没有限制性规定,为降低经营成本,一些婚庆公司偷工减料,服务缩水,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的服务人员,依靠“挂靠”和“兼职者”抢占市场,使得婚庆服务乱象丛生。
呼市消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一些婚庆公司提供的是自制合同,没有对服务条款进行详细约定,且没有相关赔偿标准。此类合同无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