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认为,“二次消费”一直是婚庆业的赚钱模式,也是普遍存在的潜规则。
去年结婚的刘小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选择的婚纱摄影是3600元的套餐,赠送35张相片。但影楼提供了100多张让她选,35张之外的底片每张加收5元钱,买额外照片多花了500多元。
“婚庆公司的宣传是很多项目打折扣,但是一些附加费用却根本不提。”刘小姐告诉记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影楼多年来的操作模式一直是多选的底片出钱购买。
同时,让邱宪文无奈的是,呼市很多酒店都有自己的婚庆公司,不容许其他婚庆公司进店。如果想进店需要支付数千元的费用,而这些费用最后都要转嫁给消费者。
基于这些问题,经过几年的酝酿,《中国婚庆服务标准》通过了国家质监总局和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批准,并在2009年12月1日起发布实施。据称,此标准将直指婚庆行业服务的各种消费陷阱。
婚庆新规的难点与亮点
那么《中国婚庆服务标准》在呼市婚庆市场的执行情况如何呢?
邱宪文和丁志强均表示,标准对行业进行了很多规范,但由于缺少监督机制,很难落实。
邱宪文说,现在执行部分标准的公司不超过20家,全部执行的没有一家。
“没有强制性是主因。”邱说。
该《标准》指出,司仪和演职人员需具备从业资格证,但在呼市却无一人持证上岗。
邱宪文说,不是从业人员不想持证,而是没有专门的考评发证机关,更没有监管部门。
丁志强认为,呼市婚庆市场不规范的原因是门槛太低,“挂个牌子就是婚庆公司”。
尽管如此,丁志强还是觉得国标的出台有助于引领行业健康发展。但他认为婚庆公司要想有发展,必须加强专业化经营。
据了解,全国每年有近1000万对青年登记结婚,婚庆综合消费能力达数千亿元,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呈现高需求、高档次、高消费的趋势。这就需要有懂市场、懂业务、能经营、会管理的婚庆专业人才和规范、敬业的优秀团队。
按照邱宪文提供的数据,2009年内蒙古约有15万对新人结婚,呼市就占到了2.7万对,每对新人按1万元消费计算,就是2.7亿元的支出。
“呼市婚庆服务是一个卖方市场,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邱宪文坦言,公众对婚庆公司的口碑并不好,建立婚庆协会可以提高公信力。
据了解,在不少婚庆纠纷中,婚礼中的音像制品归属问题是存在争议较多的方面。而此次新规指出,婚庆公司拍摄的所有原始资料(包括底片、录影带、数码资料等)无偿交付给顾客。
邱宪文表示,呼市部分影楼规范了此类问题,向消费者提供了底片。这是新规中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