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军事权力必须予以毁灭,那也就是要把它减弱到一种不能再作战的状况;国家必须加以征服,因为国家之内又可能再组成一支新的军事力量。但即便上述二者均已做到,只是敌人的意志尚未征服,战争还不能算是已经结束;那也就是说,敌国政府及其同盟国应该被迫签订和约,又或其人民都以投降;否则即便我们已经占领其国家,在其内部或由于其同盟国的援助,战争仍有再起之可能。而且毫无疑问,在签订和约之后也还是可能如此,总之,任何战争的本身并不包含一种完全决定和***解决的因素在内。”
广告目标同样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必须尽量消除受众对广告的抗拒心理;因为不消除这种抗拒心理,广告说什么都是徒劳,就算是完全免费的产品他也未必会相信。反之,那些因为创意太出色而将产品淹没的事件也是历历在目。其二,必须使消费者觉得除了广告产品,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让消费者充分认识产品的优势。其三,不断施与友好的情感和刺激,以形成默认和忠诚的态度,只是切记没有永远的忠诚,你应该持续努力。单独看这三个方面其中之一,似乎并不困难也不令人感到新鲜,综合起来考虑则没那么容易做到,精神世界和情感反应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和确实掌握。
事实上,在广告运动中的消费者一点也不亚于一个装备精良的交战国,消费者每天都要经历上千次的广告“轰炸”,他们拥有***精巧和本能性的“防御体系”,或许还有意志相投的强大的战略盟友,他们所筑起的心理防线固若金汤。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要“解除对手的武装”并不是要他们“缴械”——掏出紧揣着的钞票,而是突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解除精神的武装。另外,任何一场战争或精神意志的较量都不是由单方面所构成的,而是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以广告运动的目的(解除对手武装)对于双方都同样适用,而胜利的天平总是在消费者那一边,只要我们发起的广告运动未能“击败”消费者,消费者就会不费吹灰之力地完全将我们击溃。广告***没有“和平”可言!再者,一个促销意图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甚至在不同的时间对于同一个人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消费者本身的性质应该被列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五、广告目的对手段的影响
很显然,如果消费者受到某种精神的鼓动,则广告的效果会大不相同。常有这种可能,当广告信息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某种情感联系时,即便广告中只有非常微弱的销售动机,其所产生效果会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好——事实上,“是一种完全的爆炸”(这种现象仍需要合理的解释,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论述)相反的,广告中明显和强硬的销售目的就象战争中的极端暴力一样,我们所施加的“暴力”有多大,所引起的反抗就有多大——“我们向对方所要求的牺牲愈小,对方所将使用的抵抗手段也会愈小。”我们在这里不断强调精神的力量,并不是单指某种附加于产品身上的情感性利益,而无视产品本身的功能性特征。产品的物质和精神、形象经常成为广告运动的两个极端,无论二者的比例和趋向如何,***重要的是必须明白——“物质几乎不过是一个木柄,而精神才是利刃”。
广告与受众之间的沟通,说到底还是依循着心理学的“法则”。不过这里并不讨论广告心理学那些抽象的概念和表格、以及所谓的科学数据,只需要对一些我们时常接触和使用的定义做简单的比较分析。毕竟,广告既不是什么艺术,也算不上科学。
六、广告的沟通手段
1、广告不是说服、不是打动
无论是广告人或广告主,都一心想着通过对消费者的说服将产品推销出去,然而,却是这些意欲强加给消费者的观念和做法,加上广告无休止的重复,引发了人们普遍的反感。广告在没有开始说服之前,就把消费者看成了被说服的对象,在这种对立的状态下,你愈是强硬推销,愈是适得其反。这样的广告无论你说什么都象在告诉消费说,你好好坐在那里一分钟,看我怎么说服你来买这个产品,其效果可想而知。为此,黄文博先生说:“当一位高明的传教士向群众布道时,他不会试图说服大家对神产生信仰,那将使他与听众处于一种对立状态,愈强势的说服,回激起愈强力的抗拒。即陷入单向传播的死胡同。”
黄先生认为关键在于打动,而非说服。其实,打动和说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说服”采取的是由上而下的高压姿态;“打动”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劝服。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不约而同地站在消费者的对立面,把消费者视为停止不变的固执的个体。同样容易陷入“单向传播的死胡同”。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一个广告进行分析时,都会不自觉地从广告或广告人的角度作判断,能看到的、或希望看到的大都是广告内含的高明的说服或打动技巧。而往往容易忽视被“说服”和“打动”的一方——受众。消费者真的被说服或打动了吗?其实未必。一件事物,比如面对一栋楼房,假如你只是站在楼的一面进行观察,就只能通过经验和推理判断说这是一栋楼房,尽管映入你眼帘的只是一堵平面的墙。但如果你到楼房的四周看看,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情况就不同了,你将会看到一栋立体的、真实的楼房。也或许会发现这其实只是一堵用来拍戏用的平面的楼房布景。我们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受众正在楼房的另一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