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很多摄影创作者都有这样的体验:按快门容易,选片反而是麻烦的事情。
同一个场景若干张类似的照片,选定一张「**」的,成了**的纠结。选片时的犹豫反复,会让人逐渐失去判断照片的敏感度。
《图片编辑:会拍,也要会排》一文初步介绍了图片编辑,其实选片也可以在图片编辑的思维中继续讨论。
「选片」到底要如何进行?以下将继续在「图片编辑」的框架下进行讨论:
-
01.「选好看的」不总是那么可靠
选「好看的照片」,是许多朋友最直觉的标准。
如果你的标准是注重单张视觉效果的作品,那么这个标准的确屡试不爽,常见的如人像、建筑、产品等商业领域的摄影选片。但这个标准也并不简单,至少要注意——
预判 + 定位
预判,就是你在选择照片的时候能预计哪些照片有后期的潜力,也能预判用户对照片的反应。这个是一个商业实用摄影的经验问题。
立「好看」这一标准容易,但定义「什么是好看」却很难——这便是定位。有可能你满心欢喜的「好看」只是一厢情愿,在市场看来甚至有点过时,另一些时候你认为的「好看」超越了市场认可的大众审美,无法向用户交差不说,还容易被质疑。既想被认可,又不想落俗,可以参考一个原则——
熟悉的陌生感
「好看」不是审美的全部,狭隘的审美也容易让人们对「好看」的定义有失偏颇。所以单纯以「好看」为标准选片,是很不可靠的。审美的系统成长,推荐原画册 x Miya《给摄影师的审美必修课》。
对有艺术表达追求摄影爱好者来说,只能看见「好看」未免有些单一和可惜。更何况,单张好看的照片堆积在一起,有时候反而会是一种削弱。例如我引用某海外大片门户网站首页推荐的好看「视觉大片」凑成一组,更像是一种视觉堆砌:
所以,我们看待选片,还是要超越单一形式审美价值观,可以用「好看」作为标准,却要慎重只以「好看」作为标准。
-
02.决定选片的多种动机
说回「以艺术表达为目的」的摄影,创作动机可以有很多,在图片编辑选片亦然:
形式结构
很多情况下,照片的形式和画面的结构会成为一个很直接的选片动机。有时候,同样的影调特征、类似的构图、相似画面结构,都会成为选出一张照片的理由。
最极致的例子如贝歇夫妇的类型学画册,从头至尾都是一种画面结构:相同的平视视角,类似的影调表达,相同的干净的背景处理方式,如果不符合这些特征的照片自然会被排除在外(甚至不会被拍下来)。由于做得十分极致,所以也产生了类型积累所带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