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闹的西安东大街一隅,“蒙娜丽莎”牌头醒目,巨大的橱窗中摆放着今年最新流行的婚纱款式。店内茶几上、展示柜里的唯美影像琳琅满目……一切都在向新人们展示着婚姻的甜蜜和浪漫。
2月26日下午,记者以新人的身份走进店里,很快受到该店顾问的热情招待。甚至没有问及记者的需求,销售人员便开始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介绍、推销。
作为西北最大的婚纱摄影公司,蒙娜丽莎占据了西安市3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当各个商家都绞尽脑汁设法在“三八节”前后大做文章的时候,该店却只是在门口宣传牌上做了提示。和内部的员工交谈中,即将举办的业界盛会——婚博会也被轻描淡写地揭了过去。
当被问及为何不参加曲江的婚博会时,店员赵小姐的回答不无骄傲:“我们拥有5000平米的室内拍摄地,世博会和大唐芙蓉园是我们公司独家买断的摄影基地,还有从韩国引进的印象派摄影技术足以领先西安同行三到五年。”
有业内人士曾透露了一个行业秘密:基础雄厚的蒙娜丽莎、台北罗莎和新新娘曾签过“三方约定”——如果西安举办婚博会,一律不参加。
而如今,在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这样的盟约早已土崩瓦解。据了解,蒙娜丽莎旗下的柠檬树即将参会,新新娘更是连续5年参加了婚博会。
西安第八届结婚采购博览会将于3月8日举行,越来越多的婚庆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已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举办地曲江。
幸福产业
数据显示,2010年西安市有8.5万对新人成婚,2011年则有9.2万对走入婚姻殿堂,2012年增加到了9.5万对。且新婚人群愿意将自己80%以上的积蓄用于婚庆消费。婚庆产业是所谓的“幸福产业”、“甜蜜产业”,涉及行业面广,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潜力。
据了解,经过前七届的不断发展,西安婚博会由原来的每年举办一次发展为一年三次,总收入保持了25%左右的年增速。过去传统时节,西安市场旺季是春秋两季、秋冬则转入淡季,有了婚博会,淡季的时长也在逐步缩短。
“随着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人口的递增以及经济规模的扩大,婚庆行业整体呈上升态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王晓娟认为,之前的“店家只是工厂,婚庆公司为道具”的程式化将被打破。服务理念的引进、其他行业资本的进入,使得该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也更细化。
而婚博会的举办则运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坚持政企协作,整合优势要素,保证了婚博会的务实、高效、专业、品牌运作,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双赢。
近些年,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人们更加追求婚礼的时尚和个性,在“一生一次”基础上的消费需求变得日益多元,极大地促进了婚庆业的发展。在西安,像蒙娜丽莎这样的婚庆类企业随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除了婚礼直接涉及的婚纱影楼、婚庆公司、酒店宾馆、喜糖鲜花酒水销售外,还包括珠宝配饰、房产中介、装演装修甚至娱乐等上下游产业,婚礼逐渐成长为一个系统的项目。
每年在曲江举办的婚博会以其具有的极大集聚优势,搭建了一个综合性与服务性的婚礼消费产业链平台。同时,婚博会的产业链条也在不断丰富扩大,逐年升温。
曲江婚博会具体承办者、乐婚网执行总裁李国庆认为,某些大公司现在成了“婚姻工厂”,他们只执行一套标准化流程,新人们照片拍出来的效果基本类似,而婚庆服务更应体现个性化。他进一步表示,西安的婚姻行业应该实现合作共赢。
C2B而不是B2C
2010年营业额40万、12年将近200万的收入,这就是李国庆交出的成绩单。“2011年情况比较特殊,那一年所有的展位都是免费提供的”,李国庆觉得那一年“玩了一把大的,所以亏损了85万,但从长远看,还是值得的”。
在李国庆看来,结婚产业模式应该是C2B,不是B2C。现有的模式是:生产出一个系列来进行营销,这样只能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而顾客在互联网上提出要求,通过中转来下单,就是顾客需要怎样的服务,公司按需求来定制,这样的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婚庆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称,“80后”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进入婚育年龄,给这个行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把这个庞大的待婚嫁群体平均分配到10年当中陆续完婚,每年也有1400万对新人,因此婚庆市场被称为“甜蜜金矿”。可见,“80后”是婚庆消费的绝对主力。同时,“80后”对婚礼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也使得各商家推出优惠政策、竞相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