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解海龙
解海龙,河北景县人,生于1951年5月,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著作权工作委员会主任,《大众摄影》编委,中国摄影家协会函授学院教授,北京广角摄影学会会长。1996年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殊贡献奖;1997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特别荣誉奖;1998年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同年获全国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称号;1999年获全国十佳广告摄影师称号。2005年随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团赴希腊进行友好访问并讲学;2006年被北京摄影函授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聘为教授;2007年赴越南河内参加越南第四届国际摄影展览评选;2008年被推荐为2008第29届***火炬手;2009年
2009中国版权年会授予“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称号……
风掠过树梢,带走几片枯黄的叶;雨滑过屋檐,留下一条淡淡的痕;岁月逝过人间,抛下几声无奈的叹息……三十三载悠悠岁月,在惊鸿一瞥间,我们早已苍老了容颜、磨平了心志、淡忘了理想,时光更迭昔日的小桥流水如今已变成沧海桑田。驻足回首,三十三载间你错过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你是否依然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是否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对于文章主人公——著名摄影师解海龙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他三十三载执著热爱着摄影事业,并用镜头谱写了一曲希望之歌。提到解海龙的名字也许不是摄影人的你是陌生的,但是1991年那双令无数人感动流泪的充满着求知欲望的大眼睛黑白照片一定还存在在你的记忆里,《大眼睛》便出自解老师之手。二十载岁月更迭,那份感动依然在我们心中激荡。
初相遇讲述与摄影渊源
见到解老师,他的头发黝黑脸上一直挂着笑容,言谈诙谐幽默。单从他的相貌上看应该刚刚进入四十不惑的年纪,让人无法相信解老师是出生于1951年。在采访中解老师侃侃而谈,也让我们了解了解老师拍片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
“30多年前我还是一个最最基层的最最普通的工厂工人,1971年当兵三年退伍后回到地方,我们到了地方以后拼命抢着到工厂,我抢到了一个工厂的编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工人。真正开始迷上摄影并系统学习摄影还是从1978年开始。”……对于工场的生活解老师没有做过多的描述便将话题转到了摄影上,“说起摄影第一次摸相机要追溯到1969年了,那时候当兵都有探亲假,同班的一名战士探亲结束后带回来一架小胶片相机,出于好奇把相机拿过来一夜没合眼就研究怎么用,第二天把全班战友都叫到一起,战友们美滋滋的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让我拍照。事后等到洗好相片之后很费劲的找好角度对好光才能看着人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曝光欠了三到四个档,战友们看到相片都埋怨我‘没有那金刚钻偏要揽那瓷器活’羞得我恨不得有条地缝让我钻进去,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碰过相机……”听到此我心中生起小小疑团,从此没碰过相机了又如何成就了今天的著名摄影家呢?解老师之后的一席话帮我解开了疑问。解老师开玩笑的说“这事一发生,不但把我的艺术生涯向后推延了十年,还把我的政治生涯给葬送了,在班里再也没有人选我当班长了……”
解老师真正开始迷恋摄影是在1978年,那时候解老师已经退伍成为一名工厂工人,厂里的台相机便成了解老师学习摄影的“垫脚石”。用解老师自己的话来说那时的他什么也不会,也没有文化摄影好歹是门技术,同时也为了弥补当年的失误,正所谓在哪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当时最让解老师震撼的,并且坚定了学习摄影的信念的,要数78年底四人帮被粉碎、天安门事件时的珍贵照片的流出。“那一张张照片令人触目惊心,摄影的第一功能就是记录今天反映未来,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要学习摄影”,也是在那个时候,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个人几十块钱工资的年代,解老师用一台电视的钱买了一架照相机,从此便开始了解老师的摄影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