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吞像摄影
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故事的开端呢,是我在官网上翻看伊莫金·坎宁安的作品,以便提交工作上的作业。不经意间,翻到一张她拍的花卉。
这张银盐是在暗房里印出来的,由伊莫金的儿子,朗达尔·帕特里奇印出了这张照片。标签上有他的签名,以纪念母亲伊莫金·坎宁安。
令我不由得想起从前,人们挂念某人或者睹物思人的时候,往往都会留下些许痕迹。而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发展之快令人咂舌,也许某天我们消失了,留下的痕迹就只会是一堆数据而已,真正能拿在手里的纪念之物将不复存在。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艺术作品也是,然而人类是基于情感的生物,只有真正在人心底的刻画痕迹的作品才能永恒。
化学系女摄影师的一生
翻看坎宁安的作品,其中有一个分组是自拍像,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摄影师这一生走过的印记。
她***早是在华盛顿大学的学生时期开始自拍,她的第①张裸照摄于1906年在华盛顿大学校园的树林。
伊莫金·坎宁安(1883-1976),来自美国俄勒冈州,1901年开始摄影,曾师从美国早期摄影大师爱德华·寇蒂兹学习摄影,在德国留学期间又给奥古斯特·桑德做过助手,完整而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丰富的艺术实践,铸就了她严谨的摄影态度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1920年,坎宁安开始对图案和细节产生兴趣,尤其是植物花卉。在女性解放运动尚未兴起的时期,坎宁安已撰写并公开发表了一篇题为《摄影:作为女性的一种专业》的论文,鼓励女性进入摄影行业--尝试用相机,为女性权益发声。
开办个人作品展中在纽约结识了爱德华·韦斯顿等摄影师、艺术家之后,对于摄影依然保持热衷的她,并未因孕育子女与维系家庭而停止摄影。坎宁安选择了观察周围生活之美,将目光转向更贴近生活的花草题材,从而造就了《木兰花》等经典。
1932年坎宁安与亚当斯、韦斯顿共同创立F64摄影小组,提倡使用***小的光圈f/64,将底片上的影像直接洗成照片,显现出拍摄对象***细腻的细节与层次,20世纪40年代,她开始街头摄影,以维持商业摄影工作室的正常运作。
1945年安塞尔·亚当斯邀请她赴加州艺术学校教书。
1969年被加利福尼亚工艺学院授予美术博士称号。
1974年“伊莫金·坎宁安信托基金”成立。进入耄耋之年后,尽管经常处于记者采访和教导学生的包围中,她依然亲赴实地去拍摄作品。
1970年,坎宁安年获得古根海姆奖金。她一生展览及出版众多,年过九十仍勤勉于《九十之后》系列作品等创作,直到去世前一周。1976年坎宁安于旧金山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