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在伦敦工作的美国摄影师终于拿到了中国的签证,可以在中国拍摄六个月。
这一天,她等了10年。这一年,她67岁。
这位老奶奶不仅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去了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边远地区。
她的名字如今已经载入史册,她就是伊芙·阿诺德。
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著名女摄影师,1913年出生于费城,1946年在纽约一家照片洗印工厂工作,并开始她的摄影生涯;1948年毕业于纽约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摄影专业,并于1957年加盟玛格南图片社,她是第①个加盟的女摄影师。
为了记录中国当时的真实现状,她有条不紊地将整个系列划分为景观、人民、工作和生活四个部分。
这些照片采用的都是Cibachromes(一种冲洗影印的方法),极有光泽的彩色图像很好地表现了她在中国发现的天真无邪、朴实无华的场景。
北京的纺织厂托儿所
这组照片题目为《1979年:中国转折时刻》,这些照片非常珍贵,看着它们会把我们的记忆带到那个中国改革起步的年代。“中国所见,两点让我铭记在心,一是中国在过去近四十年里走了多远,飞机、空调火车、拖拉机、油井、远洋轮船、电视机、西药知识;一是为了摆脱令人吃惊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国有千万人还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他们还要走多远。”——伊芙·阿诺德
1979年于中国是一个特殊年份,这一年中美建交了。中共中央在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祸国殃民长达十年的文革也在三年前落下了帷幕。但文革的余韵还在。图为重庆的学生在毛主席画像下表演节目。
这一年,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大返城,可是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于是他们走上街头,希望政府能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这是阿诺德在上海街头见到的情景。
这一年,我们坚持“两个凡是”。这是武汉的一座公园里,一个军官和他的妻儿在散步,他们身后的纪念碑上写着“紧跟英明领袖华主席奋勇前进。”
伊芙·阿诺德从1964年起,就把到中国视为自己的“终极任务”。从1969年起,每年她都向中国驻伦敦大使馆申请签证。那时的签证***多只有21天,而且必须跟其他游客一起。这是阿诺德不能接受的。这是北京的一户人家,女主人是会计。那时没有暖气,屋里生着炉子。
伊芙·阿诺德希望自己能出一本关于中国生活的书,能够超越人们对于中国到处都是蓝衣服和自行车的刻板印象。她希望自己能够深入人性,发现更多中国人的特别之处。为此,她需要更多的时间,也需要单独工作的机会。这是北京一对新婚夫妇的家。毛主席像赫然在目。
终于,1979年中美建交后,伊芙·阿诺德拿到了6个月的签证。半年里,她两次来拍摄中国。前两个月,她去了北京、上海、武汉、苏州等大城市以及长江三峡;后三个月,她去了很多外国游客不曾到过的地方,新疆、西藏、内蒙古、西双版纳等地,行走 64,000 多公里,阿诺德为那个年代的人们留下了***真实的一面。这是一所学校的语文课堂。
在中国的五个月时间里,她一个人旅行,只带一名翻译。中方的安排完全超出她的预期,她甚至采访到了很多名人,比如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个市长以及上海的一名百万富翁。这照片中的是著名画家黄永玉,文革期间他画的猫头鹰被四人帮认定为“黑画”而受到批判。
在伊芙·阿诺德看来,1979年是中国“东方学习西方”的年份。这一年,中国政府更加自信,新华社开始公布就业、国民收入、预算、农业产量、工业配额等数据,这些数据以前都是机密。图为美院学生在练习素描,这通常是西方国家的美术课程。
中国也有幽默、有欢笑,有电视机,有彩色电影,政治剧、浪漫剧、喜剧……各种剧情都有。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正逐渐丰富起来,不再是八个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这是正在化妆的京剧演员。
陈冲拍电影
中国的开放环境,让伊芙·阿诺德心情愉悦。她发现中国有太多的不同。关于吃,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面食,各个少数民族在吃上就更不同;在信仰方面,有人信仰佛教,有人信仰伊斯兰教,还有人信仰天主教。这是剧团的人在练习舞蹈。
70年代,中国服装是蓝灰黑的天下。到了1979年,伊芙·阿诺德发现,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穿蓝色中山装,他们也穿牛仔,商场里也卖颜色鲜艳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