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纪实摄影?
时代 Icon
我们能让时间停下来吗?能把时间收藏在一个小盒子里,不让它偷偷跑走吗?
追赶时间之外,总有人会试图与它对抗一下。护肤品和医美、诗歌和油画。摄影也是如此,将时间压缩成一张纸。有的是一瞬间,有的是亘古的本质。
那我们在一张照片里,看到了什么呢?我们在纪实摄影里,看到的「真」又是什么呢?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就算是摄影圈之外的人,都可能听过一个概念,决定性瞬间。这出自 1952 年布列松的同名著作,这本书直到现在都还是纪实摄影的圣经。法语里叫《Images à la Sauvette》,意思是「偷偷摸摸地在慌忙情况下的照片」。
1957 年,布列松在接受采访时说,「拍摄的那一秒是个充满创造力的瞬间,你所构建和表达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给你的,并且你必须凭直觉判断何时按下快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便是摄影师所创作的,哦......是的,就是那一瞬!一旦你错过,它将不复存在。」
他有大量的作品,都辅佐着这种定义下的「纪实」。
这位法国摄影师,出生在巴黎近郊的一个有钱家庭,爸爸是纺织厂厂长,妈妈是地主。所以在 19 世纪初,别人都在愁吃饭这件事的时候,他已经接触艺术了。
从小学音乐不成功,他就开始跟着叔父学油画,但一战打响后,也就暂停了。19 岁时,他进了一家私立艺术学校,之后又进入剑桥大学攻读英国艺术、文学。直到 1930 年,他开始了摄影创作,同时间也在非洲服兵役。但由于生了场重病,***后只有 7 张照片保留下来了。
回到马赛后养病期间,他看到了匈牙利摄影师 Martin Munkácsi 的作品,《坦噶尼喀湖的三个男孩》,开始有了摄影的冲劲。也就是这段时间里,他拥有了一台 50mm 镜头的莱卡相机。创作风格和设备,就是在这时定下来的。
1931 年开始,他去了柏林、布鲁塞尔、华沙、布拉格、布达佩斯和马德里...不断地在报纸、杂志、书籍上发表作品,第二年就在纽约开办了他的第①次摄影展。声名大噪时,他的作品里,基本看不到有关法国的内容。
《LIFE》是美国一本和《时代》同地位的老牌杂志,布列松在成名后作为签约摄影师,为其工作超过了 30 年。而这期间,他经历了二战,在德国战俘营里被困两年多,逃跑后加入巴黎的地下组织; 他在印度用照片记录了 1948 年甘地葬礼;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西班牙内战、巴黎学生运动...
完全从之前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个战地记者,这也让他的作品开始闻名世界,被誉为 20 世纪***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
二战结束后,他又去了墨西哥、加拿大、美国、印度、日本...1954 年,斯大林逝世,布列松成为了第①个被允许进入苏联的西方摄影记者。世界上哪里在变动,他就拿着相机去到那个地方。
布列松偏爱黑白摄影,常用的是莱卡 135 旁轴相机与 50mm 镜头。他反对裁剪照片与使用闪光灯,认为不应干涉现场光线。他在某种程度上坚持着「眼见为实」,所以大部分人在他的照片看到的就是当下、过去的具体事件、城市、人物。
1947 年,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乔治·罗杰和比尔·范迪维尔共同创办了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都是一群当时***有名的新闻摄影师。至今,玛格南都是很多摄影师的圣地,因为在那里,摄影师能自由创作,不会被催稿,只要有足够深度的报道,无论是家庭、毒品、宗教、战争、犯罪、政府和庆典...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各种动荡的他,在暮年之际慢慢退出了职业摄影行业,更多时间投入在了绘画中,相机也都不再使用,直到 2004 年他在普罗旺斯去世。
在他作品里看到战争与和平,而在这之外再看这个摄影师,战争中他流尽鲜血,和平中却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