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摄影是近年来摄影界热烈讨论的创作现象和理论话题。摄影文化学者南无哀从定义、历史发展、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指出虚构摄影的崛起乃是以虚构的形式回应作为表象的世界。感谢南兄授权,发布时有所编辑。
保罗·奥特布里奇作品
一、虚构摄影与非虚构摄影:国际摄影界的热词
在当代摄影批评中,虚构摄影(fictional photography, 或 photography as fiction)是与非虚构摄影(nonfictional photography)相对而言的,这两个概念明显受到文学写作和文学批评中的虚构性写作(fictional writing)与非虚构性写作(nonfictional writing)的影响。
以上为罗杰·芬顿(Roger Fenton)作品
谈到这两个摄影概念,有三点需要明确。第①,摄影中的虚构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摄影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在《作为虚构的摄影》(Photography As Fiction,J. Paul Getty Museum,2011)中,编辑、盖蒂博物馆摄影部策展人艾琳·加西娅(Erin C. Garcia)梳理了这一传统的发展,将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伦(Julia Margaret Cameron)、罗杰·芬顿(Roger Fenton)、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艾琳·科文(Eileen Cowin)、格特鲁德·卡斯比尔(Gertrude Käsebier)、曼·雷(Man Ray)、洛丽塔·卢克斯(Loretta Lux)、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保罗·奥特布里奇(Paul Outerbridge)、拉尔夫·密特亚德(Ralph Eugene Meatyard)、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直到凯丽·梅·威姆斯(Carrie Mae Weems)等16人都列为虚构摄影的代表性摄影家(仅就盖蒂博物馆藏品而言),由此构成了一个连续性传统。
以上为格特鲁德·卡斯比尔(Gertrude Käsebier)作品
而在《艺术与事实:虚构、非虚构与摄影媒介》一书中,P·阿坦西娅-莉娜瑞斯(Paloma Atencia-Linares)指出,虚构摄影的高潮出现在1990年代不是偶然的,此前加拿大摄影家杰夫·沃(Jeff Wall)摆拍的《***亡部队开口讲话》(Dead Troops Talking)获得1986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奖项,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摆拍摄影专题《无题电影剧照》(Untitled Film Stills)在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做了展览, 1996年MoMA更以100万美元的高价收藏了《无题电影剧照》全套作品,这都有力扩大了虚构摄影的影响,使年轻一代趋之若鹜。到21世纪随着数字摄影时代和互联网社会的来临,虚构摄影已经蔚然成风,成为跨越摄影全领域的重要现象。
以上为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作品
第二,关于虚构摄影和非虚构摄影的特征与定义。在《艺术与事实:虚构、非虚构与摄影媒介》中,阿坦西娅-莉娜瑞斯将非虚构摄影等同于纪实性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将二者相提并论,并特别指出此处的“纪实性摄影”乃是从其广义而言。她为非虚构摄影(纪实性摄影)列出了12条标准特征,包括:
事实性内容(所拍摄的事件与内容是世界上真实发生过、存在过的);现实中人、物、场景的再现;诚实的再现;具有见证性(documental,图像不仅再现了现实的人和场景,而且能使我们感觉到这人、这场景是具体的、真实的、的确存在的);有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风格;内容与实际情况一致;图像内容与标题或文字叙述(如果有的话)之间有内在一致性;用自然光或极少的人工光;快照美学;完全没有或者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对照片的修改(比如常有的小幅度的色彩或亮度调整);用于研究、教育或传递信息的目的;小画幅或中画幅(风景或人像摄影除外)。在这12条标准特征之外,非虚构摄影还有7条可变化的特征,比如可以是黑白或彩色照片;像素可高可低;可以是室外场景也可以是室内场景;曝光时间可长可短等等。
可以说,这12条标准特征基本包括了非虚构摄影(或纪实性摄影)的一般特性,但显然没有涉及到思想与观点方面——这正是***近30年来纪实摄影、特别是狭义的纪实摄影特别强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