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着手学习摄影,习惯将其解构为两个部分:前期拍摄、后期修图。有的朋友更注重审美,会在二者之上同时看重审美和眼光的培养。
即便如此,学过各种课程,我们还是会被经常问到这些问题:
• 我拍照是为了什么?
• 我学了几乎所有构图法和后期风格,为什么还是不得要领?
• 除了追求一张照片好看,我还能通过摄影做什么?
• 我想向大师学习摄影,然而他们的作品我完全看不懂。
• 我想通过摄影记录家人,可他们总嫌我拍得丑。
• 我喜欢记录生活和城市,可是没有勇气将镜头对准陌生人。
……
要回答上面这些问题,往上走得涉及到观念,往下走讨论得更具体才行。
站在观念的高度上,光泛泛来说审美是不够的,而需要站在艺术史和美学的高度来理解;而更具体的讨论,我们则需要深入到各种类型的摄影中,去了解具体的拍摄行动和技巧。
韩松:寻找更多按下快门的理由,用合适的方法将他们实现
韩松,摄影师,原画册工作室创始人,擅长手机摄影。全球 iPhone 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得主,知乎摄影话题优秀回答者,曾受苹果App Store、中国摄影报等专访。Arcaid 建筑摄影大赛获奖者;IPPA 、 MPA 、 MIRA 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参展2017年平遥国际影展,2018年深圳国际影展等。
触发我们拍照的理由有很多,很多想法很模糊,很多灵感转瞬即逝。这个世界上不缺少灵光一闪的人,缺少的是能用手中的器材将这种灵感实现的能力。“我们学习构图也好、后期修图也好,其实都是为了将灵感实现。”
因此,韩松建议:鼓起勇气去寻找那些不曾成为拍照理由的灵感,也细致研究如何控制画面,将灵感固化为一张照片。
孙一冰:更多是克服心理障碍
孙一冰,自由摄影师,旅行者,平面设计师。常居北京。擅长拍摄街头纪实与观念类摄影。马格南大师班Jonas与 Lua学员之一。手机官方样片摄影师。2019年OPPO影像创作大赛《旅行志》与《夜光集》组别双冠军。摄影作品及文字刊登于Lens,中国国家地理,孤独星球等多家摄影旅行类媒体《乌托有个帮2》《上帝之眼II》《东京美食散步》等书籍作者之 一。
学习摄影,很多人拿着布列松的照片研究“决定性瞬间”如何构图,或者模仿何藩照片中的光影和构成感。摄影师孙一冰(Oneice)告诉我:“其实摄影器材和技术不是首要条件,构图,美学和心理更加重要。”
当许多人研习完一整套摄影的构图模式后,走上街头,一切理论却被陌生人带来的压力击得粉碎。所以,不妨先放下镜头,从心理建设开始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