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过许多人:你为什么拿起相机?在短暂的思考后,大家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记录自己的生活。显然,这是非常真切的答案。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这一需求就变得格外迫切。
不过,我们往往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既然记录才是目的,那么除了把照片拍清楚、拍得漂亮以外,我们怎样才能用相机系统地记录生活?如何拍摄私人家庭影像?
我们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是随身携带相机并随机地抓拍画面。这样做的好处是非常自然,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这是一个遥遥无期的项目,它没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结束(例如两年)。
一旦一个拍摄项目没有结束时间,那么其结果就变得不可预测,让人“看不到希望”,能够坚持下来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第二种是完全随机拍摄。
这样做的缺陷是组照缺乏整体性,我们会拍到些什么?这些画面如何构成一个连贯的主题?一切都在控制之外,我们就只好拉长拍摄时间来试图做些弥补。
但说实话,由于缺乏事先的规划,我们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拍摄着大量的同质化的场景,最终依然无法构成丰富而全面的组照内容。
那么,将“私人家庭影像”作为一个摄影项目来对待是更明智的做法。我们需要对拍摄内容、结构、时间、呈现方式等细节有所预期,就像是写文章需要事先就想好章节结构一样。
当然,对拍摄项目进行策划并不等于是“摆拍”,我们从宏观上把握项目内容和进度,但在拍摄时依然可以以抓拍为主。必要的时候,“摆拍”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的做法。
例如我的女儿在洗澡时,害怕老师奖励的、在手背印上的小花印章会被洗掉,所以伤心得嚎啕大哭,此时我会邀请她伸出双手给我“摆拍”一张照片,将小花和她的眼泪都记录下来。你看,这个场景是“摆拍”的,但故事是真实的。
在当前场景中做出配合拍摄的动作,并不会“不真实”
如果我发现整组照片中缺少某些必备的场景,例如张开双臂抱着我们家的小狗狗,我也会刻意安排她在清晨的阳光下和狗狗一起玩耍,然后躲在一旁拍下这温馨的一幕。
因为这也是我们生活中会真实出现的故事,也因为最后的一瞬间还是“抓拍”下来的,所以这一“摆拍”行为并不会导致画面有半点虚假的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