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论新锐
随着TOP20•2013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评选揭晓,又一批新锐摄影师和他们的作品借这一平台崭露头角。结果惹人注目,过程亦有道可论。优中选优的过程也正是评委们将当代摄影新锐的理解与思考剥茧抽丝的梳理与凝炼。如果说“摄影新锐”这一语汇在首届“TOP20”举办之时还是一个充满新鲜感的热点,那么两年之后的它就要经历更深层的考量——“新锐”是否就与“纪实”相对?“新锐”的“实验性”究竟在哪里?“新锐”探索的摄影的多种可能是否意味摄影边界的进一步确定或模糊?如何在“语境”的更迭中解读与接受“新锐”?等等问题,成为了本届“TOP20”思考的重点。
新锐!在哪?
——从2013“TOP20”看当代摄影新生代
成绩
本届评选,评委会普遍认为:较之上一届,入选摄影师及作品的层次更为整齐,风格更为鲜明,样式更加丰富,令人鼓舞欣慰。我个人认为比较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个特点:
参评者的平均水平提高 此次参评作品数量较首届翻了一倍,进入初评的831组作品,大约三分之二基本“成型”;及格线以上的作品,相对而言,在同级位的评选中是比较高的。这既是对第一届“TOP20”的正向反馈,也是对这两年来摄影生态发展的良性反映。一方面,年轻一代摄影师的自觉作为使他们自身更加成熟;另一方面,摄影界渐渐以更宽容、更包容、更兼容的态度与尺度,为任何积极有益的探索摒弃成见,打开门禁。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入选的20位新锐,有8位来自浙江。虽然这个结果让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浙江省有关方面出乎意料并倍感压力,但我认为,这个结果恰恰是对浙江近年来坚持不懈、精耕细作、兼收并蓄进行摄影培育工作的最好回报,可谓水到渠成。浙江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等在内的立体式摄影新格局;各种层次的工作坊、研修班、讲座、展览十分活跃;同时广延各路名家,或授课、或交流,学术气氛相当热烈。他们的经验,我认为值得推广。
数字技术的娴熟运用 在“数字化生存”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在“数字化”中完成了他们的视觉教育,也自然而坦然地以数字技术表达他们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感受。
电子媒介的视觉模式和视觉节奏对他们的视知觉影响潜移默化,那些快速、流动、纷乱、松散、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的视觉片断,使他们的眼睛更习惯“浏览”而不是“凝视”,视觉思维更倾向于意识的自在流动与碎片的随机组合,而不太看重叙事的完整、意义的明确,和逻辑的线性严密。
我们看到大量运用电脑软件后期加工合成的作品,其使用素材也多半直接取自网络。这些素材借由强大的软件功能,随心所欲地与照片进行各种组合、拼接、杂糅,拓宽和延伸了摄影的表现与表达——那形形色色、无法以相机直接拍摄而得的场景、人物,仿佛天外来客,不断刷新着我们的二维视觉经验。同时,不可触摸的“数字感”取代了传统照片乐于强调的、触手可及的物理质感——这种空洞、隔离以人造虚拟刻意替换了直接亲密的呈现方式,本身又成为数字化世界主要特征的一个呈现。
这些影像,与其说是相机“拍”出来的,不如说是电脑“造”出来的,其传播更适于网络,其观看更适于电子屏幕——在此,摄影也显示了它极好的“亲数字性”与融合性,它们可以与每一个人的“数字化生存”心意相通,气味相投,成为他们的代言。那么,当这样一个态势形成之时,数字技术对摄影的影响,就不再是一个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成为(或已经成为)摄影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基因之一?),从摄影的内部改变着摄影。随着数字技术和个人移动终端可以预期的迅猛发展,也可以预期这种改变将是未来最重要的改变之一,将形成巨大的动能和势能。
摄影主体的直接参与 我们看到,在众多作品中,摄影师作为主体,已经不是那个站在一旁,用相机来表达自己主观情绪和个性感受的外在者了。他们急不可待地上前一步,干脆直接进入到作品中:或是以主观想象建构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梦想剧场;或是亲身上阵、模拟扮演画中人物;又或是借重现经典绘画和经典照片的场景,植入自身时代的特征,给予经典全新的阐释和机智的诘问……
大量挪用、借用、扮演、重组、矫饰、装置、设计等手段的运用,显示了摄影师向当代艺术直接取用具体创作手段的意识,而这种意识背后,毫无疑问,是一个试图跨越传统壁垒,使自身更具当代风格的动机。他们十分轻易且毫无负担地一步跨过了主观与客观、真实与虚假、过去与现在等长期在摄影界纠结不清的界线,向着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天地抒发性灵。
我们也可以说,这些影像,与其说是相机“拍”出来的,不如说是人为“演”出来的。同时,这与数字“造像”相辅相承——没有高科技助力,这种种手段如何能不露痕迹地化身于照片之中?而高科技若是没有艺术范儿做支撑,如何堂而皇之地成为艺术表现手段?
我们不妨稍做总结:数字“造”像,使得影像的视觉外观不再是一张单纯的照片,而成为一个复杂的复合之物;人为“演”绎,使得影像的固有内涵与其他门类艺术的边界不再清晰,而是交融互生,同样成为复合之物。二者合流,朝向同一个目的:打破摄影的纯粹性;在新的结合、嬗变、共生中释放摄影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值得鼓励的尝试和努力,因为这正是当代艺术的姿态:打破纯粹性,交出权威性,重释独立性,并不断谋求超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