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这位与童话《神笔马良》主人公同名的摄影师,有一个“观念摄影师”的奇怪头衔。他经常拍一些造型夸张场景奇特的照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
2012年2月17日,马良带着他的团队,把一辆卡车改装成了“移动照相馆”,从上海出发,计划环绕中国35个城市。马良说,推出“移动照相馆”的初衷是为生活中认识不认识的人们拍照,展现每个平凡生命本应有的光芒。
用最绚烂的形式,让不完美的生活好一点
2011年5月马良构思着要开一辆货车到城市各处,为当地的普通人免费拍老式照相馆才有的照片。经过8个多月的紧张准备,“移动照相馆”计划出炉了。2012年2月17日,进入不惑之年的马良与他的六人团队,开着一辆长4米宽2米的厢式黑色卡车,里面装满了稀奇古怪的各种拍摄道具:40多套巨幅布景,数十套戏剧感十足的衣服、动物头套、30余顶假发、40多个帽子头饰等,从上海出发,计划前往35个城市,每到一处,会在当地朋友提供的场所里搭建起一个临时的照相馆。这个场所可以是一辆古董公共汽车,是某个人家的后院,或者是美术馆的展览厅,一辆废弃的公交巨龙车上。想要马良操刀拍照的人们,可以通过新浪微博报名,而马良会从中选出有趣的人有故事的人去拍摄。
如今,移动照相馆已走过32个城市,行程上万公里,参加拍摄者1500多人。
用马良的话说,现实生活有太多颠沛流离,所以总希望那些小照片比现实稍微美好一些。
大半年来的一路前行,即将结束。其间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有关成长、有关理想、有关爱、有关憧憬……更让马良觉得,这才是艺术一项最重要的功能:展现每个平凡生命本有的光芒。
多好玩、多浪漫的事
9月底,广州。移动照相馆第30站。
马良将第一天拍摄场地,选在了一辆废弃的公交巨龙车上。
这也是移动照相馆一路拍摄的原则之一,接受当地友人的推荐和帮助,尽可能就地取材,拍摄每座城市不同的侧影,比如内蒙古的帐篷,大理的小院,北京的教室,成都的市井生活……最终的原则,在马良看来,就是一个,好玩。
广州的这片拍摄地,藏在一处现代创意园区的角落,打开黑色的卡车,几十个装满道具的塑料箱在地上排成两排,一旁两个架子被各种戏服挂得满满当当。
很多人从附近的深圳、珠海、佛山等地赶来,恋人、家人、朋友,最多的是学生、刚工作的年轻人,不久就闹成一团,在衣服、道具中翻箱倒柜,希望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角色服装或好玩的道具。还有年轻妈妈带着儿子,孩子有一套自己的超人服,妈妈也在建议下换上超人装,两人站在车厢里,超人妈妈提着好几个塑料袋,甚至还有盒月饼,仿佛刚采购回来,有了孩子的超人也不得不回归普通人的生活,现场氛围令人忍俊不禁。
身材魁梧的马良坐在车上,一身黑色,光头厚唇,络腮胡须,下巴的胡子还编着小辫,右臂刺青,起初有些令人生畏,但他微笑着和人们打着招呼,言语温柔,与形象的反差着实巨大。有时他还得像那些老摄影师一样,拿着一只塑料玩具鸭子,突然用手一抓,“吱”一声惨叫,只为博得拍摄者片刻放松地一笑。接着轻点鼠标,快门喀嚓一声。
从上午11点到晚上7点,马良坐在电脑前几乎一动不动,迎接着四面赶来的朋友。有三五好友一起穿起海魂衫,手里举着板砖寻找年轻时的影子;一个男孩子穿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篮球红背心,牵着自己的女友,手里还抱着一只西瓜;一个女孩拿着一只硕大的风筝,忧郁地望向窗外;还有位高三的男孩,穿上一套海军服,抱着吉他,闭着眼唱歌,因为他说,自己这辈子可能最想却没法做的事,就是当一个海军……
所有的一切,有些荒唐,有些娱乐,还有那么点关于理想和青春,而在马良的镜头下,戏剧性地与这辆废弃的巨龙车和谐地融在了一起,怪诞而唯美。
马良自始至终坐在那里,和拍摄者一起笑着,甚至相机的镜头都不曾移动。从摄影的角度说,的确与传统的摄影师迥异。正像记者在现场所见,他将相机一直连接在一台笔记本电脑上,相机在拍摄时始终维持同一角度,相机快门、光圈、焦距等参数,都在电脑上调节,他最下功夫的,倒是之前的布景、灯光的设置和选择。现场的他更多是调动拍摄者,像一位导演,临时搭建的戏剧场景中,让人们演绎现实生活中那些未曾做过,或已流逝的,理想的“我”。然后,瞬间将风情定格。
马良承认,他想在相片中营造的,正是出离一些现实生活,满足一些人们的想象、记忆与温情,而“照相馆里那种陌生人之间的即时情感交流,以及追求照片"完美"的严肃仪式感觉,更让人动容。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瞬间的定格,若大家都能好好保存,过50年再一起拿出来展览,看看那时的自己,那会是件多好玩、多浪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