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中国举办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摄影展览活动。自198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3届,累计收到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余名作者的参赛作品近30万幅,在国际摄影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11月6日上午,中国第14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在丽水开幕。这次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是丽水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连续第5次合作举办的艺术盛筵,吸引了许多来自海内外的摄影师、摄影爱好者。
图中左侧为陈光俊
记者:作为第十四届国际艺术展览的评委,您有何感受?
陈光俊:这个经历对我来讲确实挺好,我平常的工作任务就是在画廊里面看照片,每天收到的DVD和照片太多了。我觉得,那个是比较松散的。但是这次评选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在这么短时间内看这么多照片,是人生很好的经历。
而且我总觉得这次参赛的作品中创意组的要多一些,有很多让人看了很兴奋的作品。国内的,国外的都很好。还有一些照片,让我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记者:这种感觉就像是看了大量的社会人文的照片之后,突然放一个小品式的东西,会让你感觉不太一样。
陈光俊:我不太同意用小品这个词。就是说主观的,过去人文、纪实是一大部分,风光又是一大部分。为什么不要用小品的词?就是有很多照片是摄影家主观创造的,而且反映内心感受的照片。在这次参赛作品中,这类的作品已经占一定的比例了,这是我觉得新的原因。
记者:您评的是哪一组?
陈光俊:我评的C组,创意组,评完之后,又评A组黑白,也挺多。
记者:评选的过程中有没有遗憾?或者特别好的照片没有评上去?
陈光俊:我认为是这样,任何事情,只要是比赛这种,遗憾一定是有的。我们今天聊天的时候,还聊到,这和评委会的组成有关系。这次让我跟小段(段煜婷),包括美国的靳宏伟一组,让我挺意外的。不能说新鲜的血液,只是我们各自有各自的侧重点,跟过去的评委的构成有一点点的区别。
记者:你认为你们之间的区别跟其他评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陈光俊:我不比较哪个评委谁高谁低,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这么多年,尤其是小段(段煜婷)和我,这么多年对国际上的影像的趋势,可能更加关注一点。所以看的会多一点。也跟从事这方面的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接触多一点。所以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使我们在这次的评选当中,因为评选,评委一定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对某一个内容下一个定义。所以说,我可能更偏爱于具有主观创造性的。艺术这个词现在不好说,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
记者:我刚刚采访了日本的望月久,谈到这次的评审,他说到一句话,我也想问您,看到比赛以后,我也有感触。他说,艺术家,包括您和小段等,都有个人的偏好。这种偏好可能就会决定一张作品的上下,或者这样的观点、这种偏好是基于个人的。艺术家就是太个性化了。不像记者,记者会平衡,宽泛度比艺术家更宽。您觉得呢?
陈光俊:陈长芬也是艺术家,也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会听我的或者你的。有评委,就会出现评委比较主观的想法,按照自己做事的方法,怨不得别人。所以说,既然是比赛,就不可能绝对的公平。
记者:都是相对的。
陈光俊:对。我举个例子,今天这十几个评委,明天新的评委,所有的照片都换掉,肯定又是另外一个风格,大家埋怨这个事情,没有意义,不重要。我认为,每一届评委评出的照片,都是集体的智慧,主观的表达。
记者:比如说参加一个比赛,包括荷赛也有这样的,评选之前。评委会看上几届的评选方式,大概能把握比赛大概的欣赏方式和趋势在哪里。
陈光俊:这次评选之前给了我们一本上一届获奖作品的册子。我大概看了一遍,我是尽量的别做一模一样的,没有意义。为什么,我们是2011年的事儿,过去的不说,2013年是什么样,我们也不知道,每一次都不一样,艺术多样性,才好玩。十几届,永远围绕长城是金牌,就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