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于黑光网,与本文内容无关,仅供参考
曾几何时,我们以摄影作品发表在纸媒上或者悬挂在展厅中为自豪。但是,在英国德比郡举行的第五届FORMAT国际摄影节上,摄影师安迪·亚当斯(Andy
Adams)发表的《照片2.0——在线摄影思考》(Photo 2.0—Online Photographic
Thinking)一文中开宗明义地表示:“在过去十年里,照片博客、在线杂志和数字画廊,彻底改变了我们观看照片的方式。更重要的是,Web
2.0影响了当代世界各地的摄影文化,使世界各地的观众获得新的艺术体验——发现新的作品并出现新的表达和交流渠道。”
安迪·亚当斯认为,“互联网在摄影出版、展示与传播方面有着独特的潜力”,可以“赋予我们每个人以闪电般的速度发现和共享摄影作品。”以前,一幅摄影作品从拍摄,到冲洗,乃至扩印、制版,所耗费的时间可想而知,但网络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影像信息传播到受众终端,有时甚至接近于实时再现。
准入门槛低,参与意识强
在线传播可以更“广”。“印刷摄影作品必然昂贵,所以画册的流通通常都很有限。”截至2010年,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不过1000多万;而照片社交网络服务网站“脸谱”(Facebook)的访问量却达到4亿。每天参观展览的人数和持续时间也都是有限的;但在线摄影作品却可以打破时空的物理界限。基于网络的庞大受众面,品评和检验摄影作品的观众群也相对较大。传统的纸质摄影作品,无论是出版在报纸杂志上,还是悬挂于展厅中,都只能在小范围内流通;而在线摄影作品却可以被全世界的人们欣赏和品评。
与此同时,摄影作品的在线传播也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意识。以往,面对传统的纸质摄影作品,观众只能被动地看,而在线摄影网站的社交功能却提供了一个选择、参与和品评的机会,让观众从旁观者转换到参与者的角色。这两个称谓的不同,体现出了注意力投入方式的区别。如果没有观众的参与,就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或者启动。安迪直言,“在社交媒体的授权下,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不断发展的摄影创作与策展之中,从而决定摄影交谈的方向。”例如,2011年“荷赛”多媒体竞赛单元,特意单独设立了“交互类”作品(interactive)奖项,而获得头奖的《监狱谷》(Prison
Valley)则设置了“论坛讨论实况”(Forums Discuss Live)这一环节。
安迪在文中表示,“我们不仅是在欣赏或阅读摄影作品,同时我们还会通过由此产生的讨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最好的摄影博客是一个合作的平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热烈讨论当代影像制作各方面问题的公共场所。”以前,摄影承担的是记录和表意功能;而现在,在线传播赋予了摄影更多的交流职能。这种“交流职能”已经大大超出了以往近距离的一对一交流。安迪说:“我居住的城市并不是世界上的摄影中心城市,尽管如此,Web
2.0让我可以参与到视觉体验和摄影关系不断发展的生态系统中。互联网把世界连接在一起,帮助全世界的在线摄影社区茁壮成长。”如果一位摄影大师常让你去评述他的作品,时间长了难免让你“找不到北”——起码能和大师对等说话了,或许这也是在线摄影作品吸引人的一个原因。
人人成拍客,照片来社交
互联网是一个天然的传播与出版媒介,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社交媒介。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在谈到摄影时曾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遇到没有代码的信息。”所以,摄影作品可以被世界上的大多数受众所理解和接受,而无须翻译或转换。在线摄影作品可以超越文字、语音等各种在线形式,成为世界交流的主要渠道。网络无国界、影像无国籍,这些在线摄影社区已经开始模糊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创造出摄影文化全球一体化趋势。
变革的结果是巨大的,而改变的实施却非常简单。因为摄影作品在线传播的准入门槛很低。安迪说:“配备一台计算机和互联网连接,21世纪的摄影师就可以与全世界的同行、粉丝以及客户分享他或她的视觉理念。”以前,学习摄影要知道显影和定影的配方,要掌握光圈和快门的曝光组合;而现在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都具有智能拍照功能,都可以成为“拍客”一族。在人人能拍照、家家能上网的客观条件下,使得每个人都具备成为摄影师,甚至是国际化摄影师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