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大多摄影人眼中的“常理”,在对摄影作品进行优劣评定的过程中,对于纸质作品,评委是不能轻易翻看作者姓名等信息的。从实际情况来看,评委们也在刻意严于律己,在任何评选中都不会随意翻动任何一幅参评作品。不过,作为摄影评选程序中一个颇有意思且没有定论的命题——评委到底可不可以翻看参评作品的背面?着实值得探讨。
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要求作者将“参展表1”,亦即“参展作品登记表”,“用电子方式录入”,打印后“用透明胶条贴在照片背面”。也就是说,作者资料和作品标题、图片说明等信息,全都会在参评作品背面通过“参展表1”得以显示。
从全面客观对参评作品加以评价判别的角度看,作品标题、图片说明等信息,评委们是有权了解的。在此前提下,评委翻看作品背面的信息也就有其合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翻看参评作品背面,有利于评委了解参评作品的画面背景和创意思路等,比为了避嫌而刻意回避这些信息,对于参评作品来说,更显公平性。
精彩画面引来深度探究
如果有机会跟踪观察摄影评选这项繁重劳动的全过程,您就会理解,评委们的工作节奏是何等紧锣密鼓。这样一项体力和脑力兼备的高强度紧张流程,一般情况下是容不得评委们翻看每幅参评作品相关信息的,尤其是在像国展第一阶段这样大量淘汰的评选中。
不少评委强调,摄影作品评选,第一步肯定是看画面本身的素质及表现力,画面技术素质不过关或者摄影语言运用不到位,就很难进入下一轮次。对于全国影展这样的评选来说,参评作品基本素质的要求不能丝毫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凡画面本身能够让评委们“眼前一亮”、具有视觉吸引力的作品,往往会引发评委进一步探究其内在实质和相关背景的欲望。了解相关信息和背景资料,便需要通过翻看作品背面的信息来实现。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运用极端语言方式加以表现的作品,其突兀而奇特的方式是“恶搞”还是创新,往往会引发评委之间的争议。为此,了解一下作者是如何陈述的,分析一下作者的拍摄思路和表现手法的初衷等,对于保证评选的公平公正无疑是有好处的。
在紧张而有限的评选进程中,如何高效率、快节奏地完成评选固然是新命题,但面对让人视觉上有新鲜感和差异感的作品,相信许多评委都会多看几眼,甚至勾起自己了解作品之外相关信息的欲望。
不可否认的是,作品本身所表现的内容、画面之外的时代或事件背景、拍摄的难度、通过传播而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等因素,都会间接影响着摄影评选的最终结果。尤其是全国影展这样一项综合性的摄影评选,在进入更高荣誉评定环节时,必须要考虑反映摄影界近年来的现状,反映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过影响的重要事件,考虑给予有所创新的作品以鼓励等,这些就需要对作品的相关信息做进一步深入了解。
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作品信息的事务多由工作人员协助完成,即便评委们偶有翻看,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程序——在所有摄影评选的规则中,从来没有过也没有必要强行约定评委不得翻看参评作品相关信息。即使有此规定,也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公平或不透明。
图片说明作为重要信息
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参评作品画面本身的内容交代已比较清晰,包括事件内容、人物身份及相关背景等,一眼就可以看出个八九不离十。但对于某些纪录类摄影作品来说,图片标题和相关说明等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因素。本次国展的征稿启事中就明确规定,纪录类参评照片“每幅(组)作品除标题外,应有简要说明(200字以内,包括时间、地点、事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