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第6版报道了读者杨先生往返10次却未能拿到婚纱照的遭遇。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本市不少准新人也有相似的遭遇。对于上海首份《上海婚庆典礼服务合同》的具体操作过程,他们通过本报读者热线962288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
摄影售后如何规范?
根据规定,婚纱摄影摄像都需签订标准化订单,这样,照片和录像的质量是有保证了,可影楼的“温柔一刀”还是让人有些“吃勿消”。
潘小姐在淮海路某知名影楼拍了婚纱照,看过的人都说漂亮,但高达2万的价格让她想想就心疼——起初,她预定的是8000元的套系,包含32张照片。然而经不住店员小姐长达4小时的“诱惑”,她最终又以每张175元的价格买了另外68张,谁让摄影师“大方”地多拍了200多张样片呢!再看店里其他来拍婚纱照的顾客,付费总价比原价翻几个跟头的大有人在。
更让潘小姐头疼的是,先是内页脱落,再是白纱上莫名其妙多了块色差,小夫妻俩只好开着车,一次次从松江到市区来回往返。修改后的数码照片清晰度不如从前,折腾到第3次,潘小姐实在“耗”不动了。
另一位顾小姐更“窝心”——影集首页上,英文单词“your”成了“yoru”,内页文字更可编本改错大全,影楼对此却不以为意,“要改?没问题,不过我们是外包给别人做的,而且是统一模板,不能保证这回不犯错!”捧着厚厚的相册奔波却得不到任何赔偿,新人们希望摄影订单订得能细些再细些,而商家的自律意识强些再强些。
惩罚条款似重还轻?
预定在今年国庆完婚的叶先生虽然早早从婚庆公司订了高档婚车,但目睹了同学结婚时婚车迟到1小时的遭遇,他还是通知好几位“菠萝派”车友随时做好“救场”准备。在他看来,新推行的《婚庆礼仪投诉处理暂行办法》仅以免费用车、双倍罚款来惩罚婚车迟到、司仪缺席这些大纰漏,力度显然不足。
婚庆行业协会中唯一的一家外资企业负责人汪志强告诉记者,在婚庆业发达国家,一旦发生此类问题,高价索赔和恶劣声誉足以让一家婚庆公司无法继续立足。为避免此类情况,婚庆公司在至少1个月的策划过程中,会把每个环节都精确到秒。
三百多家“靠不住”?
据悉,上海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并在营业执照上标明“婚庆礼仪”字样的公司约百余家,而实际从事婚庆服务的机构超过400家。新生的婚庆行业协会目前只有45家会员单位,覆盖面有限。
如何才能在“第一时间”选择一家信得过的婚纱摄影店?婚庆行业协会能否定期刊登会员单位的增减情况?没有加入会员单位的婚纱摄影店是否都“靠不住”?贺先生来电希望行业协会能对“婚庆合同”的实施作出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规定。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