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划人,这应当是每一位从业者和工作室的员工都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可能很多人会就此提出许多不同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今天结合工作室十五年来的实践和经验,谈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优秀的策划人应该是一位合格的记者。对生活,要保持孩童般的兴趣与好奇,人生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攀登,从而领略沿途美景的一个过程。珠穆朗玛峰是否登顶并不重要,关键是不断攀登的过程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只要一个人每天都像天真的孩童般充满了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前进的动力就永远不会枯竭。
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时还不在于能不能捕捉信息,而是要怎样避免垃圾信息的干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报。记者的核心能力就是能够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加工、整理出有用的信息,再辅以深刻的思考和洞察,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我常说,一个真正成功的记者,不是读新闻学就能造就的,他必须有哲学的头脑,经济学的眼光、史学的知识、社会学的背景,必须关注时代走势,探寻人生哲理。而记者最好的方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集众思,广众益”,形成新的认识,这样才有优势。而对一个优秀的策划人而言,迅速把握和重新定位客户是一种很重要的核心能力,而这就要善于迅速消化客户“内存”。这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自己的网络、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自己的老汤锅过一遍,当你再吐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了,一个站在新的定位系统和座标上的东西了。这就好比一个村姑,经过我们一收拾,就成了巩俐、成了章子怡。
几十年来,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首先就是要买一份当地的地图,通过地图了解这个城市的身高、四肢和面貌;其次,就是买齐当天所有的报纸,通过当地的报纸认识这座城市的话题、近况和氛围;再有就是找当地的特色小吃,通过“嘴尝”解读这座城市的性格、内涵和文化。就像把这座城市当成一位新的朋友,运用工作室特有的望、闻、问、切与眼观、脚量、嘴尝、心想等手法去接触、去认识、去解读。
纵横中国,工作、生活、学习、旅游叠加在一起;吃喝住行,游山玩水,休闲娱乐皆为体验和感受。市场是用脚走出来的,市场是用嘴巴尝出来的,对我们来说——策划就是生活。在我们做好策划的同时饱览了祖国的壮丽风光,踏遍了世界的大好河山,久而久之,“朋友”满天下,“知己”遍世间,岂不快哉?
今天仍有不少同行很困惑,王志纲工作室为什么能为政府做咨询,政府为何会为他们埋单?岂知这就是我还在汲取当年做记者时宏观视野的营养。过去,在新华社专门从事宏观经济的报道,那时纵横中国,采访过不少封疆大吏。当年形成的独特思维和角度,常常吸引那些被采访者,使采访变为一种涉及更深层次的对话,而不是官样文章。后来,虽然做策划,但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深刻把握并未减弱,在整个社会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做记者的那些阅历更显示出特有的价值。
再就是,文以载道。一名优秀的策划人还要像一位合格的记者那样,不但要有良好的口才,还要有优美的文笔,记住写文章一定要大气,切忌就事论事。我常说,写大题材的作品,需要你的框架有伸缩能力,使它能够充分发挥,即使超越你的框架但很有启发性的东西也要能装得下去。千万不要削足适履,或扬东海之波以注其杯,把自己的杯子当作容器,漫出来的都不要了,最后只剩下一小杯。要有襟三江而带五湖,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气概,才能挥洒自如。
其次,优秀的策划人应该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资料要坚持史学家的严谨与冷峻。作为一名策划人,我们经常需要从全盘、全局上对一件事情进行深入地了解,这时对所有的资讯和信息一定要用严谨的、理性的甚至近乎苛刻的态度去审视、筛选和沉淀。然后,再根据掌握的情况为一个企业、一个城市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搜集到的信息经常是多而杂,繁而乱的,如何在多、杂、繁、乱的资讯中整理出正确有用的信息,从而理清脉络,找准命门,为客户提供正确的“解决之道”,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着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辨析。
再者,一位渊博的学者常常是博晓古今,学贯中西,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划人则必须要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而学习知识有多种途径,书本只是其中一种,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阅读社会这部大书。二十年后对同一本书的感受会因阅历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因为此时你已经带着一种对社会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