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生命通过子嗣延续。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者,所以,每一个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是人自常情。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实行“一孩化”,独生子女成了“小皇帝”,其对于父母的意义非同一般,对子女百般疼爱,更是司空见惯。
疼爱归疼爱,但要真正使子女能够成才却是另外一回事。“子不孝父之过”。有些人溺爱孩子,娇生惯养,使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受不了挫折,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只知坐享其成,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早早就败下阵来,提前被社会所淘汰,成为无用之人,甚至社会负担。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其实是在“捧杀”孩子,是父母害了孩子,过早断送了孩子的前程。“富不过三代”根源即在此。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但相信生养过子女的人都会明白,听话的孩子总是讨人喜欢,不听话的孩子总是惹人烦。家教就是管理,管理始于幼时。父母既是孩子生身者、养育着,又是***、管理者。每一位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是听话、聪明、有出息的孩子。
对于听话的孩子,大人总是报之以微笑,施之以糖果,这是一种奖赏,一种激励。对于不听话、顽皮的孩子,处置方式则相差很大。有的哄着、惯着,实际就是娇惯,就是在鼓励不听话、顽皮行为;有的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教子无方,约束不力,赏罚不明,贻害无穷;有的则爱憎分明,好言相劝,怒目相视,善用巴掌,直至拳脚相向,“武力”迫其顺从,回归正道。穷人家里没有条件惯养孩子,所以自古“寒门出孝子”,“花花公子出豪门”。孝子难得,忤逆不少,以至以怨报恩,气死父母的人也古已有之。
习惯成自然。在成年人世界里,情况要复杂些。管理学要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措施要区别情况,“因材施教”,综合应用。
有些成年人,在其成人之前,就是“听话、聪明、有出息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素质,自我领导力比较强。对于这些人,他们习惯了“微笑”、“糖果”,进行正面激励相当有效,因此应当报之以鲜花、掌声,以表扬、奖励为主,促其有大成,并成为领导他人的人。
同样的道理,对于在成年之前“不听话、顽皮”的孩子,要区别情况,施之以不同方式。对于娇生惯养,自我领导力比较差的,要好言相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用纪律去管制,去约束,促其有所成;对于任性顽劣,缺乏自我领导力的,只能“山里核桃砸着吃”,应当加强监管,经常敲打,严防疏漏,促其走正道;对于那些不明事理,不知恩德,一味索取,吃肉骂娘的不孝忤逆之徒,终难“成器”,在巴掌和拳脚也不奏效的情况下,只得动用“家法”,直至“清理门户”。这是不得已也得为之。
与独生子女家庭不同,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总是面临“多子女”的状况。
在“多子女的大家庭”,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得到精心呵护。这倒不是因为父母的偏心,而是因为家庭所拥有的“糖果”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那些得不到“糖果”,或者得到“糖果”较少的孩子,总是心怀不满,抱怨父母“偏心眼”。
其实,父母总是希望“糖果”资源发挥最大作用,把有限的“糖果”资源给予最听话、最有出息、最有可能“光宗耀祖”的孩子。同样的道理,在一个组织内部,管理者所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经常处于“糖果”资源稀缺状态。这样,公平配置“糖果”资源,就成为促进组织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一个卓越管理者的内心世界,必然把组织目标愿景置于“顶端”,必然把组织的根本利益放在至关重要位置,必然把有限的“糖果”资源分配给对组织进步作出贡献的人,有时候还只限于主要贡献、重要贡献者,这是科学管理应当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欲壑难填”。那些得不到“糖果”,或者得到“糖果”比较少的人,心里总会有些意见、有些抱怨,在背地里骂领导、泄私愤,实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