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事实上每个人的拍摄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照片里有自己想说的话,但是这些个性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是相当困难的事。因此你必须先得让自己的内心非常美好,照片才会美好起来。
当然阴暗起来也可以,这世界也有很多阴暗的人。
这阶段能得到的评价是:“一看就是你拍的!”“不光漂亮,也很有意境呢!”“哇,好创意!你是怎么想到的?”
第四重:动人的照片
这一阶段的好照片也可以称为内心的照片。
拍摄这类照片的,通常是从一个成功的摄影师蜕变而来,他们厌倦了迎合读者,于是开始试图构造服从自己内心的语言体系,有些还相当艰深复杂。
这类照片通常会对传统摄影体系充满挑衅,有时简直是难以理喻,然而如果你耐心看,也许能发现偶然其中的必然。
当然也常会有一些飞越前三个阶段的天才出现,然而英才总被天妒,我常看见这些人闪耀一会就消失了,可能是因为得来太容易吧。
这个阶段,观众群会产生极大的分裂,有些人看到会为之震撼感动入迷,而另一些人则不以为然,这个跟欣赏水平通常无关,而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有关。
现在活跃在摄影学术界,经常获奖或展览的人,基本属于此类,因此也会有很多人抱怨看新锐摄影展看不懂。但有一点毋容置疑的,这些人都是狂热者,是用生命在拍照,你不知道他们有多努力。
通常得到的评价是:“不明觉厉!”“这张照片深深打动了我,我盯着它看了一个下午。”
这类照片有些会成为时代经典,更大部分会随时光流逝而消失。他们都在成为第五境界的照片而努力。
第五境界:历史的照片
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能被人们广泛记住一张照片的摄影家,已经相当了不起,如果有十张照片能被历史记住,那必是大师无疑。
当然,一张照片要进入历史,必定要具备一些特质和很多的运气,运气不说,特质可以分析下:这样的照片是这个时代的写照,或创造了一个摄影的新风格,或是没有理由,它就那么经典。
没人知道,未来的历史,会为我们这时代留下怎样的照片,因此,我也说不出什么。
也许罗兰•巴特的“刺点”理论会有帮助,他认为一张照片拍下后,观众的解读是多面的,摄影师试图表达的主题,往往会被忽略,而照片上的无关重要的细节,往往会引起更大的兴趣,这就是照片的刺点(哦,对了,这种现象在网络上被叫做:找亮点)。
能够对这个时代有清晰的认知,而故意留下许多给后人看的刺点,是一种值得建议的尝试。
当然,这一点难之又难,尤其对于许多只是热爱把玩相机的人来说,所以,随他去吧。
这样的照片,得到的评价可能会是:“你这张照片拍下了这个时代。”“许多年之后,我还记得你那张照片,那是属于我们的时光。”
小林作品:2008年5月,湖南郴州板梁村的留守老人和儿童。
(此照片曾入选《中国摄影报》新中国五十年的100个感动纪实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