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稳定娴熟地操作非常重的斯坦尼康,邓璐几乎把所有私人时间花在训练体力上,为了在客观条件上与男性平齐,女性从业者要在私下里付出更多更多。
二、主观偏见
迈过两个客观因素,美业最初诞生时的“价值”,也会让女性从业者承受不少主观的偏见。
美业中,最赚钱的人是顾客认为最有美的说服力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让顾客觉得“有说服力”?
因为顾客大多是求美的女性,所以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大家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女性求美的“目的”上。
自古,社会观念将“女性求美”都归结为“讨好异性”。
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很小的时候电视上播过的那种祛斑和减肥的广告,广告拍的像连续剧一样:
一个家庭主妇发现老公因为她身材走样脸上长斑对她日渐冷漠,家庭主妇心灰意冷找到了这个“神药”,恢复了年轻的漂亮容颜和身材:“老公又重新爱上我了(*^▽^*)!!!”。
原谅我找不到那个广告了
当时他们认为“女性为了男性而美”,所以在为美做出判断时,男性拥有更多话语权,男性身份也“似乎”拥有更多说服力。
渐渐地,当这种意识被默许,人们也会认为,由一位异性理发师告诉你你这个发型美不美,或者主宰你的发型,才能让你觉得“这笔钱没有白花”。
而一位女发型师,她过去很大程度上会因为缺少这种异性的视角而不被顾客信任和选择;女摄影师也会被认为不够“专业”、“看着就不懂参数和技术”。
但这一切被冠名的“先天差距”就都可以成为阻止女性前进的理由吗?就都难以改变吗?
02
美的行业中,女性同样拥有优势
比较开心的是,那只是过去的偏见,和过去的价值了。
现在的美业广告,已经从“让老公重新爱上你”变成了“把自己当作艺术品”和“你自己才是你自己的奢侈品”。(扒自朋友圈某微商广告)
家门口理发店的tony开始逐渐干不过lilly,随便翻一翻约拍的帖子,大家也都只是想求妹摄,而不是找一个“体力、精力、说服力”三力绝佳的“男摄影师”。
为什么?
因为我们知道“美”不必让他人审视。
因为更具“美的敏性”的女性从业者具有感受美的先天优势,她们能体会同性对美的需求,也能给予属于同性的安全感。
敏性是什么,是能敏锐地与他人的审美共通,体会他人在意的细枝末节。
女理发师会懂得女性对头发的看重,知道“剪短一点”到底是多短?知道你只想烫个头,就不会用所谓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眼光”劝说你再染个色。
女摄影师会知道,比起光影、构图这些东西,大多普通的女性顾客其实仅仅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再好看那么一点,希望摄影师能记录下自己美好的样子。
女摄影师@亦卷古月拍摄女明星也一点不怯场,她的镜头能捕捉到女明星不一样的美,也能将同样的美给予普通女孩,这才是求美女孩最初的目的。
源自@亦卷古月微博
因为自己也在其中,也曾因美而不安,所以她们拥有敏性并与你共通。
她们知道你在乎因汗水斑驳的妆容,在乎你想呈现的最美角度,甚至知道为你p图的时候也将胳膊p白,而不是这个构图最perfect的状态。
而在用敏性温暖你之余,女摄影师同样可以专业,同样细腻,同样有“技”可炫,也会讲故事。
摄影师Celia D.Luna将环保与母性融入,地球、大地、母亲密不可分,这是身为女性才能有的视角和倾诉欲。
白俄罗斯的Ilona Bankevich的作品中更是带着女性才能体会到的氛围美与朦胧美感,没有肉欲、情色,不造作且视角平和,美本来就只应当是一种感受,而不是某种标杆。
03
审美早该各取所长
其实现在我认为,所谓的先天差距早已被缩短,在众多美的行业里,一定会有更多的女性角色崭露头角。
比如摄影,随着手机高相素、数码单反普及、参数进步空间开始有限,摄影技术好坏不再取决于“能不能拿得起沉重的器材”。
众多女性也开始逃出家庭的单方面束缚,不愿做牺牲式的付出,大家都知道要教育男性应对家庭抱有同样的责任,在体力与精力这一点上,男性早已不存在先天优势。
在美的说服力上,女性求美也不再为“讨好异性”而行动,懂“我喜欢的美”,并能给予“我要的美”的人才更受欢迎,男性也不再具有**话语权,目前的一切都是技艺上的公平竞争。(你不会,姐会)
ps:技艺好坏不受性别限制,愿意倾听,拥有敏性的男性从业者同样也可以做到女性的细腻。
会量身定制的tony才是好tony
当差距被缩短,我们不会再期望现状倒过来,让审美再次回到由某一类人完全掌控的状态。
我们只希望,在美的行业里,所有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将美描绘出不同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