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景”的应用及其辩证关系“三景”在理论表述中,既有各自不同的特质,又有相互之间的关联;在实际应用中,既有技术操作的参与,又有艺术创作的渗入。
1、范围上的关联为了捋顺“三景”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借助“范围”这个词,对景物、景别及景深各自的含义做一个变通性的处理和等效性的阐述。实际上,范围是“三景”的共同特质,即景物就是被摄场景的范围,无论被摄场景有多宽广、有多复杂,总是有一定的范围,被摄物体则包含其中;景别就是影像框架的范围,是被框选后的景物范围;景深就是画面清晰的范围,是被技术化后的景别范围。由此可以看出,景物范围大于或等于景别范围,而景别范围又大于或等于景深范围。实际拍摄中,拍摄者首先面对的是景物范围,然后根据表现需求,对景物范围进行框架取舍,从而形成景别范围,接着根据造型意图,对已确定的景别范围又进行虚实界定,最后形成景深范围。所以,一般意义上,景物是造型的前提,景别是造型的过程,景深是造型的目,三者之间,环环相扣,逐次缩减,最终形成一个主体突出、主题深刻、意境悠远、酣畅无穷的画面。
2、视角上的关联从视角的层面来说,景物是自然视角的产物,它又依赖于人的视角,人的视野很宽泛,却总是有一定的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景别是镜头视角的产物,依赖于镜头的特性,通过改变拍摄距离或者调整镜头焦距,可以形成不同的画面环境范围和被摄主体大小。
3、技艺上的关联从景物到景别再到景深,人的参与性逐渐减弱,而技术的介入性却越来越高。景物是人在自然中看到的场景范围,它受到自然的呈现力和人的观察力的制约;景别是拍摄者通过相机看到的景物范围,它受到镜头的优劣和摄距的远近的制约;景深则是人通过改变拍摄参数而实现的景物范围,它受到诸多技术因素的制约。
在“三景”范围的实施中,人的选择性是主动的、立体的、综合的,而镜头的选择性是被动的、平面的、单一的。人可以实现注意力的有意集中和随需转移,却不能实现场景范围的缩减和虚实关系的变换,镜头可以实现主体大小的变化和提供清晰范围的控制,却不能实现兴趣点的灵活调节和综合掌控。只有人机互动、人机互补,才能实现最初的拍摄意图和最终的造型目的。另外,镜头除了具有记录再现功能外,还有延伸视野的功能。
对于人眼看不见、看不全、看不清等场景和过程,优质的光学镜头却可以完美地实现。在实际应用中,不可一概而论,僵化绝对。利用镜头的特性可以实现技术的再现,利用人的创新可以实现艺术的表现。
只有技艺并举,博采众长,才能实现功能的最大化和画面的最优化。梳理景物、景别及景深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创新应用,而不是进行文字游戏“
三景”虽相互关联,却各具特色;虽各具优势,却易于融通。在关联中彰显特色,在融通中挖掘优势,才是我们的应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