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看到,即使柯达当前面临困境,其依然还拥有着百年积累的1100多项专利,相比之下,蹒跚学步的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基础有很大差距,要走的艰难险途也会更多。
调整业务求突围 “傻瓜相机”诞生
1877年,照相机已被发明出来,但当时的照相设备极为庞杂,包括一个黑色的大帐篷、一个水箱、一个装着厚厚玻璃感光板的容器……更复杂的是操作,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谁也无法驾驭这个庞然大物。
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触到照相机时,就忍不住想:照相机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伊斯曼坚持不懈的追求终于给感光业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1886年,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照相机诞生了,伊斯曼为它起了一个字母不多、但读着响亮的名字:“柯达”。
而在中国,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傻瓜相机”。
感光界的霸主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1964年,“拍立得”相机上市,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纪录。
1966年,柯达海外销售额达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当时位于感光界第2位的爱克发销量仅及它的l/6。
1990年、1996年,在品牌顾问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柯达位居第4,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据新华社、环球时报、广州日报等报道
附件
在柯达胶卷“就是这一刻”广告语风靡之时,恐怕谁也没有意识到如今等待美国这家百年老店的“这一刻”是可能申请破产保护。在大洋彼岸的浙江,柯达各门店也在艰难求生,调整业务。
柯达浙江门店转变经营模式
“现在柯达在杭州主城区还有20多个专柜和门店,近年来数量和规模变化不大。只不过主要从事的业务有所不同。”柯达浙江业务的一位负责人说。
以前,柯达门店就相当于彩扩店,提供胶卷销售、冲洗一条龙服务。据这位负责人介绍,鼎盛时期柯达胶卷在浙江的月销量有几十万卷,现在只有一万多卷,而且多集中在专业的胶卷上。胶卷销量的大幅萎缩让柯达门店原有的经营模式出现变化。
其实这种变化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简单来说,就是从原来的彩扩店变成数码冲印店。
目前柯达店在基础的数码照片冲印业务上,还提供相册、台历制作,相框设计等业务。比如一对度完蜜月回来的夫妇可以将照片交给柯达,柯达会根据要求编成影集。
该负责人表示,经过业务调整和人员精简,柯达在浙江乃至全国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柯达目前已经具备挽回颓势的能力,因为数码冲印市场的竞争远比当年的胶卷竞争更为激烈。同样在杭州,曾经是全市第一家数码冲印店的新联摄影正在削减数码冲印业务规模。同时,一些图文印刷店正在抢占数码冲印的业务。
数码冲印店转型影楼
去年,做了近10年数码冲印的新联摄影停掉了实体店里的数码冲印业务,将这部分业务放到网上,同时加快了在实体店里开展婚纱、儿童摄影的步伐。
这是新联的第二次转型,上一次是从传统的彩扩店变为数码冲印店。当时公司总经理汪菁华已经看到了数码相机的发展前景,2005年之后胶卷使用量的急剧下降也证明了他当年的判断。
而这次他预见到,相片冲印市场也不是什么久留之地。
“原来大家还喜欢捧着照片找回忆,现在随便掏出手机、平板电脑就能翻出一大堆照片。”看照片的渠道已经发生改变,这是汪菁华缩小冲印业务阵地的最大原因。于是他开起了影楼,开始做婚纱、写真、儿童摄影。汪菁华说,若干年前杭州还有260多家彩扩店,现在乐观估计可能只有10%还开着。大家集体转型数码冲印的结果可想而知。
永不消失的胶卷
数码器材商廖文通之前也做过胶卷生意。他说,目前杭州大多数电子市场已经买不到胶卷,但在摄影界仍有很多人对胶卷情有独钟。
这些人不能改变柯达的命运,但确实能证明胶卷是不会消失的。
像快报摄影部近年来陆续有记者采购胶卷相机。在摄影记者陈荣辉看来,胶卷洗出来的照片才更真实,才有摄影的味道。如果让他选胶卷,柯达肯定是排在前列,因为适用性比较强。
据他了解,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出现了一批提供胶卷销售和冲印服务的店,主要针对的是摄影发烧友。上海奕乾影像有限公司一位销售人员透露,公司开展此类业务以来,生意比较固定,一个月要冲印3000多卷胶卷,其中20%来自浙江。
不过对方也表示,公司的业务很广,不只局限于胶卷以及相关业务,算不上传统的彩扩店或者现在的数码冲印店,“胶卷业务只是满足小众的市场,虽然稳定但利润有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