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舒儿来说,对汉服文化的热爱几乎组成了她的一切:“我大部分技能都是基于喜欢汉服才学的。”
对于汉服爱好者来说,穿在身上的汉服不仅是衣服,更是自信。正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诗,同袍们在弘扬中华文化这件事上可谓充满气势,标志就是海外“汉服炸街”的流行。
很难想象,常被飙车、街舞等文化圈使用的“炸街”一词如何与汉服扯上关系。不过,只要在B站搜索关键词“汉服国外”,即可领略一番“汉服炸街”,其内容多以街头演奏传统乐器、表演传统舞蹈为主,结尾总是引发当地观众惊叹赞赏。
轮廓硬朗的西式建筑前衣袂翩然,任谁都要在这中与西、柔与刚的碰撞中惊讶于国风蕴藏的强大魅力。
(IC photo / 图)
02
三坑圈 我坑我自己
提到国内汉服文化,总是绕不开三坑。
作为Z世代新消费趋势的代表,透过三坑,大众不仅能对年轻群体痴迷的小众文化了解一二,更能窥探一番新世代小众圈层之复杂。
比如三坑就有一个雷打不动的流量密码:山正之争。山即山寨,正即正版,说白了就是一场关于版权的争论。这一吵,让本就因背景知识繁多、难以进一步推动的汉服破圈雪上加霜。
由于商家信息复杂,许多人并不清楚自己购买的是不是山寨汉服。对天猫销量前十的汉服商品进行简单调查后可以发现,十家店铺中,三家被圈内爱好者认定为“山店”,即销售山寨汉服的店,三家店铺山正情况不明,只有四家是较为知名的正版店铺。
与大众的中立态度不同,面对山正,同袍们的立场显然更鲜明,差异在于情绪或温和或激动,如三坑名词“山寨警察”,指的就是那些对山寨服饰表示强烈不满,并对所有人都有着要求的群体。
阿宴属于既温和又有原则的那类人:“我对穿山甲(穿山寨衣服的人)没那么讨厌,不是我支持山寨,只是我觉得这是整个市场的责任,不能只指责消费者。”
在B站搜索“山寨汉服”相关视频,即可了解汉服爱好者们对于山正的看法。大部分汉服爱好者对山寨汉服持反对态度,情绪温和,以引导新人为主,如分享一些辨别山寨汉服的方法,甚至有人分享如何将山寨汉服改成Lolita裙——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
(IC photo / 图)
这种由山寨汉服改来的Lolita裙,大概又能成为另一个坑争论的话题。毕竟三坑文化最著名的特产,是鄙视链。
首先,三坑有着共享的基础鄙视链:版权设计上,正版鄙视盗版;形制款式上,版型正统鄙视版型混乱;搭配上,全套搭配鄙视个性混搭。这三个鄙视链底端,正是“山寨警察”的重点出警对象。
由于汉服的背景知识在三坑中算最复杂,因此孕育出了独有的双向鄙视链:严谨对待文化与降低门槛破圈。这条鄙视链包括两个分支,一是入坑者是否做足功课,二是汉服能否现代改良。
目前的情况如何?数据显示,42.5%的大众对于汉服有大概的认识,可以辨别出汉服,仅有4.2%的人群完全不了解汉服。在汉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中,喜欢汉服文化以40.5%的比例位居第一。
然而,对于在入坑边缘徘徊的人来说,背景知识始终是一项难以跨越的门槛。数据显示,“形制繁多,选择困难”与“对汉服不够了解”是网民购买汉服最顾虑的两大因素。
接着是改良争议。数据显示,超半数汉服消费者认为如今的汉服设计保留基本形制即可,且传统和改良都可以接受。除去中立的部分,立场鲜明的群体也占近半数,且支持正统与支持改良的比例不分上下。
看来,关于汉服的版权之争还能再当很久的流量密码。
“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我们自己发展好了什么都会迎刃而解。”面对文化争议,阿宴并没有大众那么愤懑,仅仅表达了对于圈子生态的无奈,“三坑里,汉服应该是我们最该用心发展的,结果大家还在吵一些很无聊的架。”
热爱东亚传统服饰的彩彩则有些其他的想法:“日韩的景点有很多穿民族服饰的游客,他们都是从附近的名店租的,服装结合了传统形制和现代流行元素。他们让我觉得,传承和弘扬正统形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
彩彩的手机里缓存了一些旅行综艺,其中一个在日本京都拍摄的片段她非常喜欢。画面里,男女游客穿着精美的和服,有说有笑地走在台阶上,没有人刻意投去目光,没有人偷偷拍摄,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和谐地融合在同一空间里。
“很有趣,很羡慕,希望未来我们穿着汉服上街的时候也能这么舒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