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些诟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造型师表示,他们有苦衷,被太多的因素所制约。“制作资金不足,没有足够的预算去支撑设计和创作。快节奏的创作模式,让造型师没有足够时间去思考和筹备。设计还要考虑客户需求,会被导演和制片人的意见左右,甚至主演团队有时也考虑自家明星身形,提出五花八门的不专业意见。在许多情况下,影视造型师是‘有心无力’。”
“绝大多数造型师的初衷,还都是本着贴合历史史实的原则和审美标准去创作的。”**电影电视剧技术学会委员、山东美人制造影视造型公司的造型师王艺,参与过《新水浒传》《蜀山仙魔道》《奇门偃甲师》等影视剧的造型设计,他告诉记者,完成一个造型作品的过程是繁复的、细致的,特别是古装剧造型,必须要对剧本交代的历史背景有了解,对人物形象、性格有理解,基于此,方能开展下一步的塑造。但他也坦言“受当下流行文化元素以及快餐式的影视文化创作环境影响,不得不时刻关注今年的流行色是什么?有什么服装秀?出了哪些新剧?实话说,有时候可能不知道剧情,但一定要知道造型的流行风向,才能从色彩、款式上抓住客户需求,这样一来就难免为了追随当下的大众审美而进行创作。”
完全按照1:1还原不是造型师该做的
复刻还是创新,不是单选题
“其实,在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展开合理的延展与想象无可厚非。”青岛广雅司古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汉服设计师刘慧谈了自己的观点,一些影视作品本身就只是架空剧。只要没有偏离基本轨道、适当处理,没有破坏应有的“质感”,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存在,观众还是可以接受并欣赏的。
其实,这并非一个向左走向右走的单选题。尊重历史也并非完全没有创作发挥的空间。**电影美术学会服装专委会专家委员陈杨就认为,完全按照1:1还原,属于文物复制,这不是人物造型师应该做的事。所以,在尊重历史原则的基础上,造型师也应该有一定的余地,有选择地结合当下的审美取向,创作出兼具历史质感与审美潮流的优秀作品。曾担任《妖猫传》《陈情令》《后宫·甄嬛传》等影视剧造型指导的**电影美术学会服装专委会主任陈同勋,在**电影视觉艺术高峰论坛上表示,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服饰与造型既要有文化传承,也要与当下的大众审美相契合。陈同勋解释说,这几年影视剧出现了很多玄幻剧,一些历史剧在不断地演化,很多朝代的历史文化并没有按照那个时代来走,特别是服饰。历史服饰没有必要也做不到完全复原史实,传统文化的服饰经过重新抽离,也能与现代审美做一个很好的融合,这是未来影视造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当下国内也有在造型上兼具审美创新与历史文化传承的文艺作品。眼下大热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曾为电视剧《有翡》《赘婿》担纲服装造型的阳东霖,是该剧的服装设计师,谈到创作中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呼应中寻找灵感时,他说该剧致力于打造宋制美学的清雅与画卷中亦实亦虚、梦幻的青绿世界。用色上以《千里江山图》为依据进行提取,服装制式则是翻阅大量宋代古画与文献之后的意象化提炼。“比如,宋徽宗年间,诗词绘画兴盛发展,宫廷设立了完整周密的画院制度,展现在剧中翰林书画院的红衣女官与少年画师段落。该段落还满含制式感,亦带着宋制的典雅。其以宋制流行的窄袖圆领袍为基础形制,如女官的朱红色搭配增加礼仪感的宝蓝色长巾,呈现出一段端庄得体、穿行如云的宫廷女官仪式;翰林画院的老师威严而风趣的靛蓝色;少年画师们调皮聪敏,在愉悦中颐养性情,颜色上则选用了活泼的藕粉色,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盎然生机。”
当然,一切还要有“度”。影视作品要更加强调文化担当,人物造型如何成功构建醇厚的历史文化质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不仅仅是人物的服装妆发,剧作中的场景布局、摄影画面等细节的加工创作也同样重要,比如前两年爆红的国产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为了贴合史实,剧组去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前期调研,用了七个月时间,建了座70亩的唐城,真实地还原唐代市井生活,其人物形象、建筑风格、行为礼仪皆有据可考。看过该剧的观众都说,这部剧还原了绝美的盛世长安。
所以说,造型讲求火候。任何一个民族的审美活动都有其延续性,有文化上深刻而持久的源泉,需要拿捏好分寸,把握好**传统艺术中一些由来已久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心理。做符合东方美学和富含文化底蕴的想象加工,就能透过真诚与巧思体现艺术的美感,彰显出剧作的审美取向和**古典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也是当前以及未来历史题材下人物造型创作的必然使命。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张俊语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