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侯孝贤 杨德昌
人情与乡愁
作为华人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台湾对中国文化也有了很好的保留。
而作为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让我们既看到了当代中国台湾的变化,又能强烈感受到华人文化的痕迹。
长镜头和空镜头是侯孝贤惯用的方式,在这样的拍摄下,对细节近乎癫狂的追求是必要的,因为要经得起推敲。
电影《冬冬的假期》中的画面都是安静且埋伏有大量信息量和玄机的,这样的电影绝不是追求视觉刺激,而是用电影的这样的艺术方式,来与观众探讨人生。
所以有“年轻的时候看不懂,看懂已然是中年”的感受,这样的电影,有着大量对乡愁、童真、人生无奈以及传统文化的探讨。
看到那些曾经小时候一样的电影画面,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童年,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拍摄方法,本身就是对华人文化的独特的表达与展现方式。
中国人的关系是“复杂的”,而复杂的东西往往很难一语道明白,导演需要用大量的细节和时间铺垫,观众也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去体会和思考。
这样的电影看起来并不轻松,没有爽片的感觉,但是这样的电影却有文化内核的生命力,越品越有味。
和生活本身一样,大多数是平淡的,但是又让人不知不觉地爱上生活。
这种对复杂关系的探索,侯孝贤和杨德昌更多是以抛出问题,展现状态来让观众去不断体会的,而不是精准的给出一个答案。
这就是东方的魅力,去品读,去体会,没有个标准答案,这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柔韧智慧。
如果说我喜欢的中国的家庭摄影的样子,那么无疑就是杨德昌电影《一 一》中的分镜头画面了。
非常喜欢杨德昌照片中的空镜头和细节,我觉得他是最懂中国文化的台湾导演了。
杨德昌的分镜头善用灯光,并有着宏观大气的构图、温柔含蓄的细节和暗调素雅的色彩画面。
有趣的是,虽然大多数镜头色彩很素雅,但是一些需要渲染氛围感的时候,杨德昌会用非常浓郁的正红和正兰去加强色彩,非常雅致。
和西方的奔放和视觉刺激不同,杨德昌镜头下的中国气质,是一种平淡,是一种长时间的浸入感。
而在这样普通的画面中,又埋伏了大量的关系、观点,但他不说破,而是让你去解读。
奶爸认为这样的电影,细水长流,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去体会,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
·
说到中国风的摄影,我更想以中国风的音乐来对本文作一个结尾。
中国风是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后才华的集中爆发,而不是浅层次理解后的形式模仿。
我们都愿意在艺术的世界获得自由,但是托克维尔曾说过:没有比获得自由更加美妙,也没有比运用自由更加困难。
就像是奶爸喜欢的李健,在《歌手》节目中的演唱,从选歌到改编,都是把古典音乐很巧妙地融入到了歌中。
比如《Love is over》的间奏过渡,用了肖邦的“离别”;在《当你老了》中,融入了“玫瑰人生”;在《月光》这首歌中,又安排了童声吟唱李叔同的“送别”。
无论从旋律和寓意,都是极大地丰富了内涵。再次证明了好的艺术家应该是完全透彻地理解经典而作出的一点点个人化微创新。
在拍摄中国风之前,我们是否真正愿意沉下心来了解我们的文化,去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有着真正的自信心,这需要独立且辩证的思考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越博大的文化越难去表达与呈现,正如上田所说,中国是浩瀚的,我们若不能守得住寂寞地去体会文化和进行创作,没有时间的积累,我们是承接不起这五千年的文化的。
中国和西方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有一种悲悯,一种对故土的乡愁,一种文化内涵下的彼此和解与通融,一种也愿意关注小人物命运的目光,这就像国画与诗歌一般,不求量化精准,但方向和气质都对的特质。
奶爸认为,艺术一直都是内心的表达,我们艺术文化中的气质,应该来源于我们内心对悲悯、勤奋、乡愁、意境的认同与坚持。
所以,那些号称中国风的,我真的不敢苟同,“风”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快速地,转瞬即逝的不求甚解。
真正我期待的,是中国文化的再生,而不是守旧,而是以更好的方式传承和传达,那个时候,我相信也没有人去谈中国风了,而是习以为常,自信坦然了。
- END -